慈姥矶 其一
碧山丛丛遮塔晖,苍崖万丈涵苍漪。
西风隔江动高树,山前过帆如鸟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群山层层叠叠地遮挡着宝塔的光芒,深青的悬崖仿佛有万顷碧波在荡漾。
西风吹过江水,搅动了远处的高树;山前驶过的帆船如同鸟儿飞翔。
去完善
释义
慈姥矶:地点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淞江边,是古人凭吊之处。
碧山:青山,泛指青山翠绿的群山。
丛丛:密集的样子。
遮:阻挡,遮蔽。
塔:宝塔,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晖:光辉,阳光照耀的光亮。
苍崖:青绿色的峭壁。
万丈:形容极高或极远。
涵:包含,容纳。
苍漪:水面反射出的青光。
隔江:隔着江水,指江对岸。
高树:高大挺拔的树木。
山前:山峰前面。
过帆:驶过的船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美景图。诗人通过“碧山丛丛”、“苍崖万丈”等词句,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西风隔江动高树”这一句,则通过风声传递出秋天的气息。而“山前过帆如鸟飞”则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江面帆船航行的动态景象。全诗不仅寄情于山水之间,而且把作者的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象紧密相连,使读者领略到诗人深沉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慈姥矶 其一》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时期(1067-1085年),当时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访使等职,正值壮年。在这期间,他积极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关注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建议。
在宋代,科举制度逐渐成熟,文人墨客辈出,他们关心国家政治,关注社会现实。沈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象的诗篇。这首《慈姥矶 其一》就是其中一首。
在诗中,沈括描绘了慈姥矶附近的自然风光,以及渔民捕鱼的生活场景。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切和对国家繁荣的期许。同时,也体现了沈括作为一位政治家,对国家和百姓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