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
芦管玉箫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楼台矗立在水流两畔,一江之隔,仿佛镜子里的天空。夜晚时分,芦管和玉箫一同响起,犹如烟雾般的月光在音乐的伴奏下升腾起來。
去完善
释义
1. 金山:这里指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四大名山之一。
2. 楼台:指金山寺的建筑群。
3. 水相连:形容长江两岸水域紧密相连的景象。
4. 江北江南:此处分别指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地区。
5. 镜里天:比喻江面上反射出天空的景象,像镜子一样清晰。
6. 芦管玉箫:芦管是指古代的一种管乐器,玉箫则是一种用玉石制作的箫,这两种乐器在这里都代表音乐。
7. 齐送夜:表示音乐一起演奏,为夜晚增色。
8. 一声飞断:指音乐声在空中回荡,然后渐渐消失。
9. 月如烟:形容月亮在夜空中显得朦胧不清,好像烟雾一般。
去完善
赏析
《金山》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美丽夜景。诗人通过对楼台、江水、江北江南的天空以及芦管玉箫的音乐的描述,构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首句“楼台两岸水相连”写出了楼台与江水相映成趣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次句“江北江南镜里天”则通过比喻,将江北江南的景致比作镜子中的天空,表现了天地相接的广阔景象。后两句则通过对音乐的描绘,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视觉转移到听觉,使整首诗更加丰富多彩。在诗歌的结尾,诗人用“一声飞断月如烟”来形容音乐声悠扬远播,连月亮都被震撼得仿佛化为烟雾一般,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美妙和自然景色的壮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山》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沈括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75年,即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沈括正任江西南康(今江西赣州市)知府。此时他刚结束多年的军旅生涯,远离朝廷的纷争,得以寄情山水,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
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五代十国向宋朝过渡的阶段。江南地区因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诗人以金山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渔舟、莲叶等江南水乡的典型元素,展现了其寄情山水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沈括作为一位科学家,对地理、天文、物理等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这些学识使得他在观察自然景色时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的诗篇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在《金山》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对称的句式、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及丰富的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