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铸鉴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的平面平整,镜子小的就会凸起。凡是凹陷的镜子照出的面孔会变大,凸起的镜子照出的面孔则会变小。小镜子不能完全看见人的脸孔,因此设计成稍微凸起,使人的面孔看起来更小,这样镜子虽然小却能够完整地容纳人脸。然后根据镜子的尺寸和形状来调整,有时增加一些高度,有时减少一些高度,使得人脸的大小与镜子的大小相近。这是工艺的巧妙之处,后世难以模仿。这些古代镜子现在都被打磨得很平滑,这就是师旷所说的“知音难遇”。
世间有一种透光镜子,镜子背面有铭文,共有二十个字,文字非常古老,无人能识。用这种镜子承接阳光,背面的文字和二十个字都会透射出来,在墙壁上显得非常清晰。有人试图探究其中的原理,认为在铸造的时候,较薄的地方冷却得快,只有背面的文字部分比较厚实,冷却得慢,因此铜收缩得比较多。文字虽然在镜子背后,但镜面依然有明显的痕迹,所以在光线照射下就能显现出来。我观察之后,觉得这个道理的确如此。然而我家有三面这样的镜子,又见到别人家的收藏,都是一样的,图案和文字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形态非常古老。只有这面镜子能够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再薄也不能透光。猜想古人可能有另外的制造方法。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