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烁,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世上有传说彩虹可以下到小溪里喝水,这确实是真的。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我被派遣到契丹,抵达了黑水地方的极北地带——永安山下扎营。有一次雨后初晴,我看到一道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之中,便和同事们一起走到山涧边观看。只见彩虹的两头都垂在山涧里。我们让一个人穿过山涧,站在彩虹对面,相隔数丈,中间如同隔着一层薄薄的丝绢。从西边往东看就能看到这道彩虹,因为这是夕阳下的彩虹。而在山涧的东边往西看,因为阳光的照射,就看不到彩虹了。过了很久,彩虹逐渐向正东方移动,越过山头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程,我们又看到了同样的景象。孙彦先说:“彩虹其实是雨滴中的太阳倒影,所以有阳光的地方下雨就能看见它。”
去完善
释义
1.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意思是古人传说彩虹可以下降到小溪或涧水中喝水,这确实是真的。这里“虹”指的是彩虹;“溪涧”是指山间的小河或小溪。
2. 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我去辽国出使,到达他们最北方的黑水地区,在永安山下搭帐篷住宿。这里的“熙宁”是北宋神宗的年号;“契丹”是辽国的民族名称;“黑水”是辽国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永安山”是具体的地名;“卓帐”是在野外搭建帐篷的意思。
3.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那时候刚刚下过雨,雨后放晴,我们看到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溪涧上方,我与同事一起走到溪涧边观察它,看到彩虹的两头都垂到溪涧中。这里的“新雨霁”是指刚下过雨,天气放晴;“扣涧”是指走到溪涧边;“垂”是指彩虹的一端下垂到溪涧中。
4.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让人跨过溪涧,站在彩虹对面,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几丈远,感觉就像隔着一层薄薄的丝绸。这里的“相去数丈”是指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好几丈;“绡縠”是指轻薄的丝绸。
5.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从西边往东边看就能看到彩虹,原来这是一道傍晚出现的彩虹。这里的“自西望东则见”是指从西边往东边看就能看到彩虹;“盖”是表示推测的语气词;“夕虹”是指傍晚出现的彩虹。
6.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烁,都无所睹。——站在溪涧的东边往西边看,被阳光照射得看不见彩虹。这里的“为日所烁”是指被阳光照射得看不清;“都无所睹”是指完全看不到彩虹。
7.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过了很久,彩虹渐渐向东移动,翻过山岭消失不见,第二天走了一程路,又看到了同样的景象。这里的“久之”是表示时间很久的词语;“稍稍正东”是指彩虹渐渐向东移动;“逾山而去”是指彩虹翻过山岭消失不见;“次日行一程”是指第二天行走了一段路程;“又复见之”是指又看到了同样的景象。
8. 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孙彦先说:“彩虹其实是雨中的太阳倒影,只要有阳光照射雨水就会产生彩虹”。这里的“孙彦先”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学者;“云”是说的意思;“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是孙彦先对彩虹的解释,意思是说彩虹是雨水中的太阳倒影,只要有阳光照射雨水就会产生彩虹。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宋朝科学家沈括描绘虹的生动景象。诗人描述了他在使契丹途中,遇到雨后初晴的壮丽景色,看到了虹下涧中的奇妙景象。诗人详细地描绘了虹的形状、色彩以及它的变化过程,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诗中还引用了孙彦先的解释,说明虹是由于日照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诗人观察细致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虹》这首诗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诗人沈括所作。此诗创作于公元1074年左右,正值沈括任陕西榆林驻军指挥官期间。
在这段时间里,沈括的人生经历丰富且跌宕。他曾在朝中担任要职,但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至地方。尽管遭受挫折,沈括依然保持了对科学的热情和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在榆林任职时,他积极参与军事防御和地区治理,并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辽国不断对宋发动战争,迫使朝廷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防卫边境。同时,国内政治斗争激烈,忠良之士常常受到排挤和迫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沈括作为一个忠诚的臣子和学者,以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诗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下了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家国天下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