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雁荡山

标题包含
雁荡山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温州的雁荡山,拥有雄奇的景色,但自古以来,相关的图画和文献资料中从未有过描述。据传,在大中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需要木材,人们才发现了这个地方,但是那时这里还没有名气。根据西域书籍的记载,罗汉诺矩罗曾经居住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雁荡山芙蓉峰下的龙湫。唐代高僧贯休曾为他写过一首《诺矩罗赞》,其中写道:“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俯瞰着大海,但没人知道雁荡和龙湫的具体位置。后来因为砍伐木头,人们才开始发现这个地区。山顶有一个大的水池,据说是雁荡的象征。山下有两个瀑布,被认为是龙湫的来源。而“经行峡”、“宴坐峰”这些名字,都是后世的人们依据贯休的诗命名的。 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的时候,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山水景点,但是唯独没有提到过这座山,因为那时候雁荡山还不为人所知。 我仔细观察了雁荡山的各个山峰,它们都是陡峭险峻的样子,高达千尺。深邃的山谷和高大的山崖和其他地方的山脉很不相同。这些山峰都被山谷环绕,从远处看完全看不到;但走到山谷中,你会感受到那种令人敬畏的氛围。仔细探究其中的原理,我觉得应该是山谷中的大水冲击的结果,水流把沙土都带走了,只剩下那些岿然不动的巨石。就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这些地方,都是由水流冲刷出来的洞穴,从下面往上看是高耸的岩石,而从上面往下看却和平地一样,甚至一些山峰的顶部,都比山顶的平地要低。就像世间普通的水流冲击形成的沟壑,都会有植被覆盖的土层和突出的岩石,这些都与此类似。如今在河南成皋、峡西的大涧中,巨大的土层甚至有近百尺高,突兀地耸立在那里,也是雁荡山的缩小版,只是那里的土层变成了石头。由于它们并非直接突出在地面上,而是被深深的山谷和森林掩盖,因此古人未曾见过,即便是谢灵运也没有到过这里,这并不奇怪。
去完善
释义
1. 温州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山水风景名胜区。 2. 图牒:指古代地图或地理志。 3. 祥符:北宋真宗年号(1008-1016)。 4. 玉清宫:北宋时期的一处宫殿建筑,位于雁荡山附近。 5. 西域书:指佛教经典等来自西域的书籍。 6. 阿罗汉诺矩罗:据佛教典籍记载,诺矩罗是一位居住在中国的印度僧人。 7. 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8. 龙湫:雁荡山的一处瀑布景观,因其状似龙而得名。 9. 唐僧贯休:唐朝高僧,曾作《诺矩罗赞》一诗赞美雁荡山。 10. 《诺矩罗赞》:唐僧贯休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雁荡山的风光。 11. 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诺矩罗赞》中的诗句,描述了雁荡山的云气和雨水景象。 12. 芙蓉峰:雁荡山的主峰之一,位于山南地区。 13. 芙蓉驿:位于雁荡山南麓的一座驿站。 14. 谢灵运:南朝宋诗人,曾任永嘉太守,留下大量描写江南山水的诗篇。 15. 沟壑:河谷或山谷。 16. 植土龛岩:指沟壑中由水流冲刷形成的土壤堆积和岩石地貌。 17. 成皋: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 18. 峡西:指三峡地区的西部。 19. 大涧:指较大的河谷或山谷。
去完善
赏析
沈括的《雁荡山》是一篇地理考察性质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温州雁荡山的实地考察和对古籍记载的梳理,揭示了雁荡山的地貌特征和成因。文章首先介绍了雁荡山的发现过程,然后详细描述了雁荡山的主要景点和特点,如山顶的大池、两潭水和经行峡、宴坐峰等。接着,作者分析了雁荡山地貌的形成原因,认为是由于水流冲刷侵蚀的作用,使得沙土被带走,只剩下巨石屹立不倒。最后,通过对比其他地区的类似地貌,得出结论:雁荡山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其独特性在于其规模和形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雁荡山》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一首描绘江南山水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67年前后,即沈括任江苏溧阳知县期间。在这段时间里,沈括深入观察和体验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他的地理学和博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北宋正处于繁荣稳定的状态,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沈括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政治家,他在科学技术、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沈括对江南地区的山水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多次游览雁荡山等著名景点,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在这首《雁荡山》中,他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