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楼
碧城西转拂苍烟,日绕阑干一握天。
青草暮山歌扇底,美人瑶瑟瞑鸿边。
吹声隐隐江都月,弄影翩翩建业船。
流尽古来东去水,又将秋色遇楼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碧城的西面,烟雾缭绕,阳光穿过栏杆,天空广阔无边。绿草在黄昏里歌唱,美人在玉琴旁边凝望远方。月色如练,飘渺的声音伴着微风,轻盈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时光流逝,江水依然向东流淌,而秋天的景色再次映入高楼眼前。
去完善
释义
1. 碧城:指南京城,今南京市。
2. 苍烟:指云雾。
3. 日绕阑干:指太阳沿着楼台的栏杆渐渐落下。
4. 一握天:形容天空范围之广。
5. 暮山:傍晚的青山。
6. 歌扇:唱歌时用来遮面的扇子。
7. 瑶瑟:美玉制成的弦乐器。
8. 瞑鸿:远去的鸿雁。
9. 吹声:指音乐或歌声。
10. 江都: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11. 月:指江都月色。
12. 建业:三国时的首都,即现在的南京市。
13. 弄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
14. 翩翩:形容轻盈地飞舞。
15. 古来东去水:指长江。
16. 秋色:秋天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日景象。诗人首先通过“碧城西转拂苍烟”描绘出景色从远到近的过渡,接着以“日绕阑干一握天”形象地刻画了阳光的照耀。随后,诗人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分别描述了暮色中的歌谣、美人的乐器和天空的大雁,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静谧而优美的氛围。最后两句“流尽古来东去水,又将秋色遇楼前。”则是以江水东流的意象隐喻时光的流逝,同时又暗含了秋季的到来,使整首诗具有了浓厚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丹阳楼》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075年,此时正值沈括任两浙察访使期间。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江南各地,观察风土人情,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
沈括生活在北宋中期,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沈括本人学识渊博,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文学、史学等方面也有很深的修养。他在政治上曾担任要职,但因与权臣发生冲突而遭到排挤,被迫离职。这一人生际遇使他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会,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感慨。
在《丹阳楼》这首诗中,沈括通过对丹阳楼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通过描写楼台高耸、江水东流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盼,以及对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沈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