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延凯歌 其一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牙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占据山西十二个州郡,分别派遣得力将领去进攻敌方阵地的核心。回望关中地区,地形险要如同座骑般雄伟;逐渐接近黄河,河水浩渺并且向北奔流不息。
去完善
释义
鄜(fū):古地名,今陕西富县一带。
延:古地名,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凯歌:胜利的歌声,这里指战斗胜利后的诗歌。
山西:陕西省的西部地区。
十二州:具体所指不确,可能是指古时的某个行政区划或者地理位置。
别分:分别,分离。
牙将: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将领。
打衙头:击败敌军首领。
秦塞:古代秦国所在地,泛指西北地区。
低如马:形容地势较低,视野广阔。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流经陕西、山西等地。
直北:直接向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鄜延凯歌 其一》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诗歌作品。诗人以鄜延战场为背景,描绘了北宋军队英勇作战的场面。
“先取山西十二州”,开篇点明北宋军队的进攻方向,即山西地区。这里提到的“十二州”并非实指,而是泛指山西地区广大的疆域。这一句展示了北宋军队的战略目标和进取精神。
“别分牙将打衙头”,“牙将”指的是北宋军队的将领,而“衙头”则是指敌军首脑。这句诗意味着北宋军队在战场上分工明确,各自执行任务,共同打击敌军。这种战斗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北宋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回看秦塞低如马”,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战场地势的感受。这里的“秦塞”是指秦国时期的长城防线,位于山西北部。诗人形容长城防线与战马相比显得很低矮,暗示了战场的地形开阔,便于骑兵驰骋。
“渐见黄河直北流”,最后一句诗描绘了诗人视线所及的风景。在这里,黄河以“直北”流向北方,象征着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同时,“直北”也寓意着北宋军队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战场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北宋军队的强大实力和昂扬斗志。诗人以生动的语言,传达了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对将士们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时值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期,沈括担任鄜延路经略使,负责西北边防。这一年,西夏攻陷了永乐城,引发了朝廷的震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沈括创作了一系列诗歌,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其中一首名为《鄜延凯歌 其一》。
诗中写道:“百步穿杨箭不乱,千秋辅弼功无敌。”这两句表达了沈括对将士们的赞美和对胜利的期许。在此时期,沈括目睹了边疆战乱的惨烈,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国家民族存亡的重要性。他的诗歌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将领,对战争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