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给事知越州
鸾台倦直出黄扉,鱼浦双旌入翠微。
阁老清规三省旧,使君高兴五湖归。
却从江海瞻青琐,聊过丘园戏锦衣。
一拂京尘浩南望,蓬莱阁静簿书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鸾台厌倦了值班而离开了黄色的门扉,鱼浦的双旗进入了翠绿的林间。阁老的清正规矩源于三省的制度,使君的快乐是因为回到了五湖四海的故乡。他们回到了江海边,看到了青琐的美景,在园林中与锦衣嬉戏。把京城的风尘拂去,他们向南望去,那安静的蓬莱阁里文书很少。
去完善
释义
1.鸾台:古代官署名。这里指中书省。
2.倦直:因疲惫而请求辞职。这里指辞去中书舍人的职务。
3.黄扉:汉代宫殿的门。这里借指皇宫。
4.鱼浦:浙江宁波的别称。
5.双旌:两名使者。
6.翠微:形容山色翠绿。这里指山峦重叠之处。
7.阁老:唐代对尚书省的尊称。这里指沈括担任的尚书左丞一职。
8.清规:清廉的规矩。
9.三省:指中书、门下、尚书三个中央行政机构。
10.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沈括被任命为越州刺史。
11.高兴:兴致高昂。
12.五湖:太湖的别名。这里指越州附近的湖泊。
13.青琐:古代皇宫门窗上的装饰图案。这里借指朝廷。
14.聊过:暂时停留。
15.丘园:乡村田园。
16.戏锦衣:在乡下穿着华美的衣服游玩。
17.一拂:轻轻一拂。
18.京尘:京城中的纷扰。
19.浩南望:向南远望。
20.蓬莱阁:浙江绍兴的一座阁楼。
21.簿书:文书。
22.稀:稀少。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沈括的《送程给事知越州》中,诗人以诗的形式表达了程给事出任越州(今浙江绍兴)时的情景与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鸾台倦直出黄扉,鱼浦双旌入翠微”,形象描绘了程给事离开朝廷,前往越州的场景。其中,“鸾台倦直”意味着他在朝廷已经劳累不堪,“出黄扉”则是表明他离开宫廷,开始新的旅程。而“鱼浦双旌”则是指代程给事的使节到达越州的情景。这里,“鱼浦”是指古代的渔业区,位于长江下游沿岸,用以表现越州的位置特点。
颔联“阁老清规三省旧,使君高兴五湖归”,揭示了程给事此次赴任越州的内心情怀。其中,“阁老”是尊称程给事为朝廷重臣,“清规”是他为官清廉的原则,而“三省旧”则暗示他对往事的怀念。同时,“使君高兴五湖归”表现了程给事对于任职越州的喜悦,以及对于回归自然的向往。
颈联“却从江海瞻青琐,聊过丘园戏锦衣”,具体描述了程给事即将离开京城,前往越州的情景。其中,“江海瞻青琐”是指出发时回望京城的场景,而“青琐”代指宫廷。接着,“聊过丘园戏锦衣”表示他将去拜访田园中的亲友,共度欢乐时光。这句寓意着程给事在繁忙政务之余,尚能寻得心灵寄托和生活的乐趣。
尾联“一拂京尘浩南望,蓬莱阁静簿书稀”,则为诗人的美好祝愿。在这里,“一拂京尘浩南望”意味着程给事远离京城纷扰,而“蓬莱阁静簿书稀”则表示期望他能过上安宁、清静的生活。这一联展现了沈括对程给事深厚的友谊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沈括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担任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员的失职行为。然而,他在此职位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忠诚和才干,屡次揭发腐败现象,这使得他在官场树敌众多,也引起了一些上层人物的猜忌。为此,他被贬谪到偏远的越州(今浙江绍兴)任地方官。
在这期间,诗人有感于自己遭遇的挫折以及王安石变法遇到的重重阻力,写下了这首《送程给事知越州》来表达他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提到“四塞犹皆隘”、“万里安得随鸟翼”,抒发了诗人身处困境,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心情。诗人通过描绘战乱的惨状,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朝廷改革政策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