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二禅师道场
胜境东西白,高僧一二禅。
只知行道处,不记住山时。
涧月中分照,林花各自妍。
披云寻旧址,犹在绛峰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景色分布于东西两侧,有几位高僧在此地修行。
只知道他们在进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却忘记了他们驻足观山的时光。
月光照亮了山间的小溪,树林中的花朵争相斗艳。
拨开云雾寻找曾经的旧址,发现它依然位于那片绛色的山峰旁边。
去完善
释义
1. 胜境:指景色优美的地方。
2. 高僧:这里指的是德行高尚的僧人。
3. 一二:在这里表示少数几个的意思。
4. 记:心中感知或记录。
5. 住山:佛教用语,指的是僧人在山中修行。
6. 涧月:山涧中的月亮。
7. 中分照:意为月光将山涧一分为二。
8. 林花:树林中的花朵。
9. 各自妍:各自展现出美丽的姿态。
10. 披云:拨开云雾。
11. 旧址:原来的地方。
12. 绛峰:红色的山峰,这里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山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游历二禅师道场的所见所感。首联“胜境东西白,高僧一二禅”写出了道场风景优美,环境清静,有高人对禅意的领悟。颔联“只知行道处,不记住山时”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热爱和专注,忘却了时间流逝。颈联“涧月中分照,林花各自妍”描绘出月夜下的山间美景,月光映照在山涧之中,树林里的花儿争相开放。尾联“披云寻旧址,犹在绛峰旁”则表达了诗人穿过云雾寻找曾经的遗迹,发现它仍在绛峰附近。整首诗将自然之美与宗教信仰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欣赏和对禅修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二禅师道场》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75年左右,时值沈括在辽东担任知州期间。在这首诗意境高远、清幽脱俗的诗歌中,沈括通过对二禅师道场的描绘,展现了佛教禅宗的空灵世界以及自己对禅意的领悟。
在这个时期,沈括正经历着人生的转折。他因对科学技术的突出贡献而受到皇帝的重视,被任命为辽东知州。然而,当时边境局势紧张,辽国经常侵扰宋国边疆。沈括在此背景下,既要处理政务、保卫疆土,又要深入研究科学技术。这种生活压力使他深感疲惫,而宗教信仰成为他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因此,沈括在闲暇之余创作了这首诗歌,借以表达对禅宗信仰的理解和向往。
沈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科技、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崇尚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追求心灵的超脱与宁静。沈括身为科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生哲学与佛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首诗歌便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生命、宗教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