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祠
昭君天赋倾城色,何事君王未曾识。
徘徊顾影无计留,一朝远嫁匈奴国。
匈奴风日暗飞尘,昭君绝艳惊国人。
单于骇叹昔未覩,甘心保塞为藩臣。
从来败德由女美,褒妲骊姬及西子。
玉环飞燕更绝佳,遗臭千载堪咨嗟。
毛生善画古无有,强把丹青倒妍丑。
却教尤物摈绝域,能为君王罄忠益。
闻说昭君出塞初,朔风萧飒吹衣裾。
聊将琵琶寄离恨,痛绝玉颜嫔老胡。
老胡死矣义当返,慷慨怀归曾上书。
君王有诏从胡俗,恸哭薄命终穹庐。
自古佳人多命薄,亦如才士多流落。
人才有益尚疏外,佳人无补何可怼。
君不见萧生堪猛岂不忠,君王疑信相半终不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昭君天生丽质,但为何君王从未认识她呢?
她在宫中彷徨顾影,无法得到皇上的眷顾,最终只能远离家乡,远嫁到匈奴国度。
在匈奴的风沙之中,昭君的美貌令全国人民惊艳。
单于感叹从前未曾见过如此美人,于是决定安定边界,成为大汉的藩属。
自古以来,国家败坏往往由于女子的美貌,如同褒姒、妲己、骊姬和西施一般。
玉环与飞燕更是风华绝代,她们的故事流传千年,令人叹息。
画家毛延寿擅长描绘古代美女,却只能突显她们美丑对比。
这些美女们被放逐到边远地区,却能为君王奉献忠诚。
听说昭君刚出塞时,凛冽的北风席卷而来,掀动她的衣襟。
她用琵琶倾诉离别之苦,心如刀割,容颜日渐衰老。
昭君在匈奴去世后,怀着深切的思乡之情写下了一封信。
君王颁发圣旨让她遵从胡人习俗,昭君在悲痛中离世,长眠于穹庐之中。
自古以来,美女的命运总是悲惨,正如才子多流离失所。
才华横溢的人虽然对国家有所裨益,但也难免被疏远;而美女纵然美丽动人,也无法为国效力,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
君王啊,您难道不知道忠心耿耿的萧何被怀疑最终含冤而死吗?
去完善
释义
1. 昭君: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以貌美而闻名。后世传说她因不肯贿赂画师而被描绘丑陋,未能获得皇帝宠爱,最终自愿远嫁匈奴,换得边疆和平。
2. 倾城色:形容女子美貌绝伦。出自《汉书·外戚传》:“(李夫人)实妙丽善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见者皆称千秋万世,一日之中,人不见也,言奉消亡。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3. 匈奴: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曾与汉朝多次发生战争,后来部分融入中原文化。
4. 褒妲骊姬及西子:指古代四位著名的美女,分别对应褒姒(周幽王的妃子,烽火戏诸侯典故的主人公)、妲己(商朝末年的狐狸精,助纣为虐的罪魁祸首)、骊姬(春秋时期晋献公的王后,毒害太子申生的母亲)以及西施(越国美女,被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最后导致吴国灭亡)。
5. 玉环飞燕:分别指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和东汉桓帝的皇后赵飞燕,她们是历史上公认的绝世美女。
6. 毛生:指汉代著名画家毛延寿,擅长人物肖像画。
7. 古无有:意指从古至今无人能及。
8. 却教尤物摈绝域:尤物,原指杰出的人物或物品,此处指王昭君;摈绝域,指远离故乡。此句意为使这位美女远嫁到偏远的地方。
9. 朔风:北风,指寒冷的寒风。
10. 聊将琵琶寄离恨:借用弹奏琵琶寄托思乡的愁绪。
11. 痛绝玉颜嫔老胡:意思是痛苦地看着自己美丽的容颜在岁月流逝中老去。嫔,通“颦”,皱眉,表示哀伤。
12. 老胡:指已故的匈奴单于。
13. 恸哭薄命终穹庐:恸哭,伤心地痛哭;穹庐,即毡帐,匈奴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昭君死后的葬身之地。
14. 流落:流离失所,指因战乱或其他原因失去家园,四处流浪。
15. 萧生:指西汉著名将领萧育,他曾因政见不合被排挤,后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卒于官。
去完善
赏析
《昭君祠》是南宋诗人袁燮所作,全诗以王昭君的历史故事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感慨。以下是对诗歌的简要赏析:
首联通过问句的形式揭示了王昭君天生丽质却被君王忽视的悲剧命运。“何事君王未曾识”表达了作者对昭君才华被埋没的不满与惋惜。
颔联描述了昭君被远嫁匈奴国的情境,流露出作者对其悲惨遭遇的同情。颈联描绘了昭君在匈奴国家的惊艳表现,以及她的美貌使单于敬畏并愿意成为汉朝的属臣。
接下来的两联以妲己、褒姒等古代美女为例,批判了她们对国家所带来的破坏。同时,以杨玉环、赵飞燕等美人作为对比,表现了昭君不同寻常的品质。尾联中,作者借毛延寿的画笔使得昭君之美更为传神,并将昭君比作忠诚于汉室的臣子。
接下来的六联,作者进一步描绘了昭君的悲剧命运。其中,作者借助昭君的琵琶寄托其深深的离别之情,强调了她无法抵御岁月摧残的不幸境遇。同时,描写了昭君得知死讯后渴望回乡的情怀,然而最终还是无法如愿。尾联则发出感叹,自古以来佳人命运多舛,犹如有才之士颠沛流离,表达了对她们命运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昭君祠》是南宋诗人袁燮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160年至1224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阶段。由于金国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在这个背景下,袁燮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融合的期望。
袁燮作为南宋著名文人,他在政治、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曾任太学博士、国子祭酒等职,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在南宋时期,文人普遍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袁燮也不例外。他的这首《昭君祠》就体现了这种关注,通过对昭君出塞故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