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灵兴山沽酒赏菊
众山环遶一溪斜,低小轩窗眺望赊。
行遣方兄寻野店,坐邀欢伯过仙家。
多情恋顶乌纱帽,不语向人黄菊花。
山月上时归更好,何妨有待至昏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环绕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从低矮的小窗户向外望去,视野开阔。行动派的我们寻找着乡野间的客栈,坐下来邀请快乐的朋友共度美好时光。饱含深情地欣赏头顶的乌纱帽,沉默地向人们展示金黄的菊花。月儿爬上山顶时回家最好,不妨等待黄昏时分再看那林中的乌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 灵兴山:不详,疑为虚构或已失传的地理名。
3. 环遶:环绕、包围。
4. 一溪斜:形容一条弯曲的小溪。
5. 低小轩窗:指建筑在低矮山坡上的窗户。
6. 眺望赊:眺望远处的意思,赊在此处作动词用,有延长意。
7. 行遣:派遣、差使。
8. 方兄:古代对朋友的尊称,此处借指友人。
9. 野店:乡村小店。
10. 欢伯:代指酒。
11. 仙家:神仙的住处,此处指隐士的居所。
12. 多情恋顶乌纱帽:乌纱帽是古代官员的帽子,这里指诗人钟爱的官场生活。
13. 不语向人黄菊花:黄菊花象征孤寂、清高,这里通过黄菊花的静默表达诗人的态度。
14. 月上:月亮升起。
15. 山月:山间的月光。
16. 待至昏鸦:等到黄昏时分的乌鸦归巢。
去完善
赏析
邓深的这首《九日灵兴山沽酒赏菊》描绘了重阳节在灵兴山游赏的情景。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山、溪、轩窗等自然景观,并以“乌纱帽”和“黄菊花”为喻,寄寓了多情的文人情怀。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山间赏月、待到黄昏时的悠然自得之情。全诗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展现了邓深深厚的诗词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灵兴山沽酒赏菊》是南宋诗人邓深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249年(宋理宗淳祐九年)的重阳节。
在这个时期,南宋国力逐渐衰弱,金国对南方的军事压力日益严重。邓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透露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在这一年重阳节,他来到灵兴山赏菊饮酒,借景抒怀,表达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此外,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酒,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然而,邓深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却有些许沉重,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和惆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