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发老人与禅修者对话,正当领悟深奥哲理之时。
万事皆空至味无尽,却少有人了解这如同恒河沙数般的智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白行简: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之弟。
2. 杭州乌窠和尚:乌窠指位于浙江的佛教胜地灵隐寺,乌窠和尚即指该寺的得道高僧。
3. 楞严三昧:源自佛教经典《楞严经》的一种禅定境界,此处借指专注的境界。
4. 一物也无:指心灵空明无碍的状态。
5. 百味:各种味道,这里比喻丰富多样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6. 恒沙: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行简在杭州见到乌窠和尚后所作。诗中表达了他与乌窠和尚的交往以及对禅宗哲学的理解。首句“白头居士对禅师”描述了白行简与乌窠和尚的形象,表现出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次句“正是楞严三昧时”中的“楞严三昧”是指佛教中的正定状态,意味着此刻两人正沉浸在对禅意的领悟之中。接下来的“一物也无百味足”暗示了禅宗的空无观念,即世间万物皆可尝尽但终究虚无,犹如百味之中的满足感亦难持久。最后一句“恒沙能有几人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智慧之不易理解的感叹,只有少数人能够领会其中的真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个人感悟传递出禅宗哲学的内涵,彰显了诗人的才情与禅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是唐朝诗人白行简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80年,正值唐朝中晚期。
在这个时期,白行简因家族关系受到皇室的庇护,但同时也因为这种关系而遭受到朝中权臣的排挤。他曾多次被贬谪,期间曾游历全国各地,其中包括浙江杭州。在杭州,他遇到了著名的乌窠和尚,两人相谈甚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唐朝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许多文人墨客都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乌窠和尚便是当时一位深受文人喜爱的禅师,他的智慧和禅理对白行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正是白行简在与乌窠和尚交往后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乌窠和尚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在这首诗中,白行简以“灵峰标胜境,飞锡振丛林”来形容乌窠和尚的高尚品质和高超禅理,以“岁晚偏萧索,身闲得自论”来表达自己虽然在官场受挫,但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