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赋得玉水记方流

标题包含
赋得玉水记方流
玉润在中洲,光临埼岸幽。 氤氲冥瑞影,演瀁度方流。 乍似轻涟合,还疑骇浪收。 夤缘知有异,洞彻信无俦。 比德称殊赏,含辉处至柔。 沈沦如见念,况乃属时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的光华在中州闪耀,波光粼粼映照着幽暗的埼岸。 缥缈的瑞影如同雾气般缭绕,水光荡漾在四方的河流中。 时而像轻轻的涟漪汇合,又仿佛是骇浪即将收敛。 仔细探寻方能发现其异禀之处,澄澈透亮确是无与伦比。 与美德相比堪称独特的赞赏,饱含光辉身处至柔之中。 即使沉沦也能感知到那挂念之情,更何况此时此刻正好似水休憩。
去完善
释义
1. 中洲:这里指河水环绕的地方,即王鉴所在的洲渚。 2. 光临:谓天光映照。这里形容阳光照耀在河边的美景。 3. 埼岸:弯曲的河岸。 4. 氤氲: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这里形容水的雾气升腾。 5. 冥瑞:瑞应的神秘难知。这里指水流的神秘变化。 6. 演瀁:水体深邃广阔的样子。这里形容水流深广。 7. 方流:四方奔流的水势。这里指水的流动变化。 8. 乍似:立刻、马上。这里指水流汇聚在一起。 9. 轻涟:微小的涟漪。这里指轻微的波浪。 10. 合:聚合。 11. 还疑:怀疑,不确定。这里指虽然看似平静,但实际上波涛汹涌。 12. 骇浪:巨浪。 13. 收:平息。 14. 夤缘:攀援而上。这里指作者仔细观察水流的变化。 15. 洞彻:透彻、清晰。这里形容水流清澈透明。 16. 无俦:无与伦比。这里赞美水流之美。 17. 比德:用以比喻事物的品质或特点。这里把水流比作美德。 18. 殊赏:与众不同的欣赏。这里表达对水流独特之美的赞赏。 19. 含辉:闪耀光辉。这里形容水的光亮。 20. 至柔:最柔软的东西。这里形容水的柔和。 21. 沈沦:陷入困境。这里指作者对流水深沉的思考。 22. 见念:被关注到。这里指作者的关注点在水流上。 23. 况乃:况且是。表示强调某件事。 24. 属时休:属于自然的规律。这里指水流的涨落有其自然规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鉴描绘一片水域的景象,并表达了对于人生及世事的哲思。诗的开头“玉润在中洲,光临埼岸幽”即把读者带入了静谧而优雅的环境,玉水如珠般润泽着大地,光辉洒向两岸,显得幽深神秘。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暗含了世事如水流过,看似平静但内涵丰富。在描绘水体动态的同时,诗人穿插了几笔他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乍似轻涟合,还疑骇浪收。”这既是对事物发展的冷静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生活态度的沉思。诗人敏锐地洞察到生活中的不同现象,并通过与玉水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品德的赞赏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悟。最后,诗人以提醒人们要像玉水一样沉静面对生活中的困苦,同时保持纯净无暇的善良本性。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得玉水记方流》是唐朝诗人王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春天的夜晚,赏月赏景,吟诗作对的美好情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的时代,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王鉴生活在唐朝的中期,他在宫廷担任官职,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时期的唐朝,政治相对稳定,国家实力强大,人民生活富裕。然而,随着社会的繁荣,也出现了一些腐化现象,如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等。这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现状。 在这个背景下,王鉴以他的才华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寓意的诗篇。《赋得玉水记方流》就是其中一首。在这首诗中,他以月水和春水的形象,比喻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富足;以水流的平静和汹涌,寓意社会的安定和动乱;以记方的技巧,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