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铁关西馆

标题包含
宿铁关西馆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朝著名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的诗以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 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曾任刺史。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查看更多
Crazy
去完善

译文
战马汗水交织,踩踏成了泥泞,早上疾驰数万马蹄。在雪地里行过地域的尽头,歇息时则栖居在天边的烽火。身处遥远的边关内心总是害怕胆怯,而遥望故乡的梦也充满迷茫。谁知故乡的那轮明月,也已经照到了这座遥远边关的铁门之外。
Crazy
去完善
释义
1. 宿:过夜;停留 2. 铁关:地名,泛指边关地区 3. 马汗踏成泥:形容战马行进速度极快,汗水都将地面踏成了泥泞 4. 朝驰几万蹄:清晨疾驰的马蹄数量非常多 5. 角:角落 6. 火处:烽火台所在地 7. 天倪:天的边缘 8. 塞迥:离故乡很远的边塞地区 9. 乡遥:远离家乡的遥远距离 10. 那知:哪里知道 11. 故园月:家乡月亮 12. 也到铁关西:连家乡的月亮也照到了遥远的边关地区
Crazy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关行旅生活的诗,诗人岑参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边关的壮烈景象以及旅人的思乡之情。 首联写马队驰骋的场景:马蹄踏起的尘土与汗水混合,形成泥泞;成千上万匹马在清晨疾驰,仿佛瞬间便能穿越千里之地。这一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边疆边关的壮观场景,体现出军旅生活的艰辛与豪情。 颔联通过“雪中行地角”和“火处宿天倪”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进一步描绘边关环境的恶劣。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下行军,生火露宿时则需在茫茫天地间找寻暂且安身之处。这两句充分展示了边关戍边的艰苦环境,同时也反映了战士们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品质。 颈联中,“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描绘了在遥远边塞的战士们在内心感到畏惧和彷徨,他们想念着遥远的故乡,梦境中也难以触及。这一情感描写揭示了边关将士们思念家乡的深切之情,突显了他们对于安宁生活的向往。 尾联则以“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作为结尾,表达出即使在边关的铁关西,也能看到故乡的明月,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意味着边关的将士们在心底始终保持着对故乡的思念,无论距离多远,故乡的月亮、故乡的温暖都能照亮他们的内心世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关的景象与情绪,既展现出边关的生活实景,又揭示出战士们内心的矛盾与苦楚,感情真挚,富有艺术感染力。
Crazy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铁关西馆》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4年,时值唐朝天宝年间。这是岑参因应举试而离开长安,赴武威(今甘肃武威)途经铁门关时所作。此时的岑参正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对前路充满未知。 在754年的唐朝,边塞战争频发,皇帝对文人的要求不仅仅是赋诗填词,更希望他们能够为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贡献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岑参的心中充满了激情与豪壮,他希望能够投身于战场,为祖国建功立业。然而,在他途经铁门关时,眼前的荒凉景象让他不禁感慨万分。 "游魂在何处,城郭秋可倚。"这句诗句描绘了岑参对当时战乱纷扰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不仅是一个有着建功立业的抱负的热血青年,更是一个关心国家和民生的文人墨客。这首《宿铁关西馆》充分展示了岑参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背景。
Crazy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