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郎中山居
非是拜庞公,何繇识此峰。
自唐无两见,如汉有高踪。
径吐归来菊,山连种老松。
轻飞云似健,精炼玉为容。
鹤要亲题竹,猨常认击筇。
花深多不见,叶响却相逢。
天最知陶亮,人难揖戴颙。
一来非小事,吝到此皆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若非拜访庞公,怎能认识这座山峰?自从唐朝之后,它再也没有出现过两次;就像汉代的高士们留下了踪迹。
路边盛开着归来的菊花,山上种植着古老的松树。轻盈飞翔的云朵如同健步前行的人,精炼如玉的风采宛如一个相貌端正的人。
仙鹤要在竹林里留下痕迹,猿猴经常遇到行走的人们。鲜花盛开的地方往往难以发现,而叶子发出的声响却在不经意间遇见。
天是陶亮最好的知己,人是戴颙难以接近的邻居。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惬意,仿佛一切都得到了满足。
去完善
释义
1. 拜庞公:指拜访庞德公,庞德公是东汉末年隐士,襄阳名士。这里借指诗人拜访隐居山中的人。
2. 何繇:即“何由”,从哪里来的意思。
3. 自唐无两见:意指从唐朝以来就没有见过两次这样的美景。
4. 如汉有高踪:汉代就有高尚的隐士。
5. 径吐归来菊:形容归途上的菊花盛开。
6. 山连种老松:山间松树长势茂盛。
7. 轻飞云似健:形容云朵在空中轻盈地飘动。
8. 精炼玉为容:形容山水景色如玉般精致美丽。
9. 鹤要亲题竹:指诗人在竹林边写下诗篇。
10. 猨常认击筇:猿猴经常对着诗人手中的竹杖表示友好。
11. 花深多不见:描述花在深山之中不易被发现。
12. 叶响却相逢:风吹树叶发出的声响反而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亲近。
13. 天最知陶亮:赞美陶渊明了解天地自然的真谛。
14. 人难揖戴颙:诗人难以与像戴颙那样的隐士交流。
15. 一来非小事:指诗人来到这个美好的地方并非小事。
16. 吝到此皆溶:吝啬的神色在这个美好的地方都消失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鹿郎山中的隐逸生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优美的景色和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陶渊明、戴顒等隐士的敬仰之情。
首联中,诗人提到拜庞公(即庞德公)才能认识这座山峰,暗示了只有像庞德公那样的高人才能领略到山中的美景。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唐代和汉代的历史背景,强调了山中隐逸生活的价值和高尚品质。
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述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蜿蜒的小径旁绽放着归来的菊花,连绵的山峦上种植着古老的松树。轻盈的云朵如同矫健的飞燕,精炼的玉貌展现着山川的秀美。在这宁静的山谷里,鹤群在翠竹间飞舞,猿猴认得敲打竹杖的声音。这些景象都流露出诗人在山中生活的愉悦心情。
接下来的几联中,诗人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明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这种隐逸生活中。诗人描述了自己与自然的亲近关系,表达了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尾联则呼应了开篇,再次强调了一来到山中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鹿郎中山居》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高似孙所创作的。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鹿郎山中隐居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雅士选择逃避现实,隐居于山水之间,以求心灵的慰藉。高似孙也不例外,他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鹿郎山过着清贫而宁静的隐居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高似孙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波折。他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和尔虞我诈的现实,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在鹿郎山中,他与山水为伴,与花鸟为邻,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逐渐衰落,金兵不断南侵,国家局势日益紧张。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高似孙在鹿郎山中的生活。相反,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这首诗正是他对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