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月
朝看南山云,暮看西山月。
云物时有无,月魄递盈阙。
月明云昭章,云散月奇绝。
屈伸至理中,莫道吾生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晨欣赏南边的山间的云朵,傍晚观看西边的山头的月亮。
云朵和月亮有时候出现,有时候又消失,月亮的明暗交替,云朵的形态各异。
月光与云朵共同构成的景象,云朵散去后的月色更显得奇特而美丽。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道理,不要认为我的生活不够精致。
去完善
释义
1. 南山:指南面的一座山,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所在地的南面山岭。
2. 西山:指西面的一座山,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所在地的西面山岭。
3. 云物:云彩和风物的统称,这里主要指的是云彩。
4. 有无: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
5. 月魄:月亮的阴影部分,这里代指整个月亮。
6. 盈阙:盈是充满的意思,阙是指缺损或空缺,这里可以理解为月圆的时候。
7. 昭章:昭明显著的样子,这里形容明亮的月光照亮夜空。
8. 奇绝:奇异美妙,这里用来描述月出云散时的美景。
9. 屈伸:原意是弯曲和伸展,这里比喻事物变化的道理。
10. 至理:最根本的道理,这里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云月”为主题,通过描述朝看南山云,暮看西山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变幻莫测、神秘美丽的云月现象的欣赏和赞美。同时,通过对云月的观察和思考,诗人也揭示了人生哲理——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如同云月的交替出现一样,体现出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宇宙的和谐规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云月》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胡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之情。
首先,从创作时间上来看,《云月》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19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此时国家政权相对稳定,但北方边疆依然面临着金国的威胁。这一时期的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家国情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其次,在胡宏的人生际遇方面,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成年后,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现实政治而辞官回乡。在他的晚年,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和文学创作,培养了一批有识之士。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中原地区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故乡的思念。胡宏的《云月》正是这样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