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塔势仿佛汹涌而出,孤独高耸直入天宫。
踏上世界的巅峰,石阶盘旋在虚空之中。
突兀地压迫着神州大地,雄壮如同鬼斧神工。
四个角遮住了阳光,七层塔摩挲着天空。
向下看向飞鸟,低头听到疾风之声。
连绵的山脉如同波涛,聚集在一起朝向东方。
青色的槐树铺满了道路,宫殿多么精致小巧。
秋天从西边而来,苍茫之色洒满关中平原。
五陵以北的原野之上,千年的绿意依旧盎然。
宁静的智慧可以领悟,好的因缘早已确立。
我发誓要辞官离去,只有觉悟之道才能带来无尽的财富。

去完善
释义
1.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与高适、薛据一起登上慈恩寺的浮图。高适、薛据是唐玄宗时期的诗人,此诗记录了他们共同游览的经历。
2.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塔势如同涌现出来,孤独地耸立在天宫之上。
3.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登上塔顶就像离开了尘世,沿着石阶仿佛走在虚空中。
4.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塔身突兀地压住神州大地,其壮丽景色犹如鬼斧神工。
5.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塔的四角直刺太阳,七层塔顶触及天空。
6.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向下看是指向高空的飞鸟,向下听是听到狂风呼啸的声音。
7.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波涛一样,都朝着东方奔流而去。
8.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沿途两旁的青槐,宫廷里的建筑多么精致玲珑。
9.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秋天的景色从西方而来,充满关中的苍茫景象。
10.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五陵地区的北原之上,万年之后依然青山蒙蒙。
11.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佛教的清净道理是可以领悟的,好的因缘是我一直追求的。
12.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发誓要辞官离去,追求觉悟的道理,相信它会给我带来无尽的帮助。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登上慈恩寺塔时的所见所思。首先描绘了塔的高度和雄伟气势,仿佛从天宫中拔地而起。在登临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攀登的道路如同虚空一般宽广无垠。接下来,他描绘了塔的四周环境,包括四角阻碍太阳、七层摩天穹的细节,以及塔下的高鸟和惊风。同时,他还观察到了周边的连绵山脉,宫殿和华丽的行道树。
当秋天到来时,关中地区显得苍茫而深邃。回想过去的五陵地区,一切都显得模糊不清。在这里,诗人领悟到了清净的道理,这让他找到了信仰的源泉。最后,他表示希望能够抛开世俗的烦恼,通过探索真理来获得无尽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3年,正值唐玄宗天宝末年。这个时期,唐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而岑参本人则因为科举屡次不中,未能进入官场,只能漫游四方,过着飘泊的生活。
在这一年,岑参与好友高适、薛据一同来到长安,登上著名的慈恩寺浮图。慈恩寺浮图位于大雁塔,是大慈恩寺内的一座佛教建筑,也是唐代著名文化胜地。他们在此眺望长安城,感慨万分。
此诗描绘了三人共同攀登浮图的情景,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事的忧虑。诗中以佛塔之高象征人生境界,表达了作者渴望实现抱负,为国家出力的愿望。然而,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寄情山水,以诗为寄托。这首诗既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