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自在歌
常自在。常自在,
莫受物触随变改。心常澄太虚,
胸常涵沧海。志常明秋霜,
气常融春霭。常自在。
常自在,莫或欺心旋遮盖。
此心常与天地通,日月神明环内外。
万物森森在吾下,我自小之自伤害。
常自在。常自在,
诗书乐处安精神,道义合时行身世。
贫何足嗟,贱何□慨,
富何足淫,贵何足泰。
静惟饬身而无愧,动惟利□而尽爱。
常自在。常自在,
此外何求哉。有时诗一篇,
有时酒一杯。庭花野草为宾友,
清风明月相追陪。陶吾真兮适吾性,
常自在。常自在,
何处有愁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常常自在,常常自在,
不受外物所动随心改变。内心平静如天空,
胸怀宽广如大海。志向坚定如秋天的霜露,
气势磅礴如春天的雾气。常常自在,常常自在,
不要欺骗自己的真心。
这颗心永远与宇宙相通,日月的光辉环绕内外。
万物在我脚下生长,我却从不会因此受到伤害。
常常自在,常常自在,
在诗词歌赋中寻找快乐,在道德与正义中行人生世事。
贫穷不足以叹息,卑微不值得感叹,
富有不值得淫乱,尊贵不值得傲慢。
安静的时候修养身心无愧于心,行动的时候充满善意关爱他人。
常常自在,常常自在,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追求呢?有时候吟咏一首诗,
有时候品尝一杯酒。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是宾客,
清风明月相伴相随。陶冶我的真情,享受我的天性,
常常自在,常常自在,
哪里还会有忧愁到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徐侨:南宋时期文人。
2. 常自在:保持内心平静,顺应自然。
3. 澄太虚:比喻心境清澈明净。
4. 涵沧海:形容心胸宽广,包容万物。
5. 秋霜:指坚定的意志。
6. 春霭:喻指温和的气质。
7. 遮盖: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8. 天地通:指与自然沟通,内心充满智慧。
9. 日月明:光明的象征,此处表示道德境界高尚。
10. 环内外:表示道德品质影响周围环境。
11. 万物森森在吾下:表现胸怀广大,对世间万物怀有敬意。
12. 小之自伤害:强调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13. 安精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14. 道义合时行身世:坚守道义,顺应时代要求行事。
15. 贫何足嗟,贱何□慨,富何足淫,贵何足泰:意味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坚守信念,坦然面对。
16. 静惟饬身而无愧:在生活中谨慎行事,使自己不受任何指责。
17. 动惟利□而尽爱:行动时要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
18. 陶吾真兮适吾性:享受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让自己更适应生活。
19. 何处有愁来:表示生活中无忧无虑,没有烦恼。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古诗。诗人以“常自在”为主题,表达了对心灵的自由、宽广胸怀的追求,以及对正义、善良、仁爱的倡导。他提出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不受外物的干扰;要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宁静,如天地般广阔无垠;要坚定志向,充满正气,如同秋天的霜露一般明确清晰,又如春天的霭雾一样温和包容。
接着,诗人呼吁人们不要欺骗自己的心灵,因为这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与天地相通,就像日月照亮内外,无所不照。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万物的存在,并尊重它们。
接下来,诗人提出了一些实际的生活原则:不以贫穷为耻,不因富贵而骄;珍惜道德的修养,关爱他人。在这样的生活态度中,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得到心灵的满足。
最后,诗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有诗歌陪伴,有美酒相伴,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人们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实现心灵的自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常自在歌》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徐侨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195年左右。
徐侨生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他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弊病而被罢免官职。在闲居期间,他专注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虽然表面上繁华,但内部矛盾重重。同时,北方的金朝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个背景下,徐侨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苦难的关注。
《常自在歌》这首诗歌正是徐侨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他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象,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个人的人生哲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