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夜景
闲窗放入四山青,古篆无烟气自清。
风不鸣条花著露,一湖春月万蛙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让窗户透入四周青山的风景,古老的篆字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微风轻拂,花瓣沾满露水,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春月的光芒,池塘里的青蛙欢唱不已。
去完善
释义
"闲窗":指窗户一类的建筑元素,表达了诗人休憩的宁静环境。
"四山青":表示周围环绕着四个郁郁葱葱的山峰。
"古篆":指的是古代风格的书法艺术,这里代表了历史的底蕴和传统文化的氛围。
"无烟气自清":描述了空间清新静谧的气氛,寓意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
"风不鸣条":用来描绘微风轻柔的景象,并不显得喧嚣或扰人。
"花著露":指花朵挂满露水,表达了一种春天清晨的场景。
"一湖春月":表达了夜晚湖水倒映的明亮的月光。
"万蛙声":用比喻的方式强调了春天的声音特征,即充满生机的蛙鸣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夜景。诗人通过窗户看到了四周青山的美景,这里“无烟气”的表述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则刻画了微风轻拂、花朵带露的景象,为读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画面。最后一句“一湖春月万蛙声”更是表达了在明媚的月光下,湖水荡漾着,伴随着阵阵蛙声,显得格外宁静而富有生机。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西湖夜景的恬静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湖夜景》是南宋诗人曾由基的一首描绘西湖夜景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正值南宋时期。在当时的南宋朝廷,苏轼、辛弃疾等一批文人士大夫积极提倡诗歌革新,主张“以诗为歌”,强调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而曾由基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由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南宋时期,他曾多次被贬谪到各地,晚年才回到故乡杭州。他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他的一生中,西湖是他最为钟爱的景致之一。他的许多诗篇都以西湖为背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这并未影响到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相反,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在这首《西湖夜景》中,曾由基通过对西湖夜景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孤独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他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西湖夜景的美丽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堪称宋代山水诗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