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酒倦
解酲贡浪语,欲困且长谣。
古篆生春霭,新汤响夜潮。
喜寻搜句伴,怕有看灯招。
背却笙歌閙,鸣琴慰寂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理解这些劝酒闲谈的语言,想要享受并且长吟诗歌。
古老的篆体文字犹如春天的薄雾,新的故事就像夜晚的海潮般激荡。
我喜欢寻找那些喜欢写诗的人作为伙伴,害怕有人来请我去看灯会。
远离那些喧闹的歌舞,用弹奏琴声来安慰我的寂寞。
去完善
释义
1. "解酲":指饮酒消解病态。酲,原意为病酒。
2. "贡浪语":指的是随性说话,不拘束于常规。贡,进献;浪语,指随意闲谈。
3. "欲困且长谣":意思是想要借助歌唱使精神放松,同时表达出对疲乏的期望。困,谓疲劳、困倦。
4. "古篆":这里应该是指古代文字,特指汉字的繁体形式。
5. "生春霭":意指生命的活力如同春天的雾气弥漫。
6. "新汤":这里应该是代指一种新式的饮品。
7. "响夜潮":描述汤水在夜间沸腾的声音。
8. "喜寻搜句伴":表示喜欢寻找一起作诗的人。
9. "怕有看灯招":担心被邀请去参加元宵节的观灯活动。
10. "背却笙歌閙":远离热闹的歌声与管弦乐声。背却,离开。
11. "鸣琴":弹奏琴曲。
12. "慰寂寥":以音乐来抚慰心中的孤独感。
去完善
赏析
《元夕酒倦》这首诗歌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描写了诗人饮酒至倦的情景。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因酒而倦,但却在醉意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和情感。
首先,“解酲贡浪语,欲困且长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醉意中寻找创作的欲望。"解酲"意为醒酒,"贡浪语"则暗示诗人沉浸在对酒的赞美之中。虽然感到困倦,但他仍然选择了用“长谣”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里的长谣指诗人因酒醉而产生的诗意想象,表现出诗人在醉酒状态下仍能保持清醒的创作头脑。
接着,“古篆生春霭,新汤响夜潮”两句描绘出元宵节热闹的景象。"古篆"代表古代的文字,与"春霭"相呼应,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气息和节日的欢愉。"新汤"则象征着元宵节的汤圆,这种美食在夜晚的浪潮声中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这里的新汤响夜潮,既是对元宵之夜的写实,也是诗人借助味觉、听觉等感官体验表达出的对生活的热爱。
然后,“喜寻搜句伴,怕有看灯招”这两句展示出诗人的矛盾心理。他喜欢找寻与自己同样沉浸在诗歌创作中的伙伴,同时又害怕被元宵节的热闹所吸引。这里的"看灯招"是诗人对自己沉醉于世俗欢乐的担忧,体现出他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最后,“背却笙歌閙,鸣琴慰寂寥”两句揭示出诗人在嘈杂喧闹的节日氛围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虽然身处繁华的街市,但诗人选择用音乐来慰藉自己内心的寂寞。这种对比展示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总的来说,《元夕酒倦》这首诗歌通过对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和诗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在喧嚣世界中坚守自我、追求宁静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夕酒倦》是由南宋诗人曾由基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5年(宋光宗绍熙五年),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然而,此时的南宋政权已明显走向衰落,民生问题日益严重。
曾由基,浙江苍南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字正子,号蓝山。他幼时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受到当朝文人学士的赞誉。在科举考试中,他曾两度高中状元,曾任国子祭酒、尚书左丞等要职。然而,由于他的耿直性格和直言不讳的作风,导致屡遭贬谪。在他的后半生中,他游历江南各地,关心民间疾苦,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元夕酒倦》一诗正是描绘了他在元宵佳节之夜,与友人相聚饮酒的情景。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元夕夜的繁华景象,同时也透露出自己酒后的倦怠心情。这种心情一方面源于诗人对盛景的陶醉,另一方面则源于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以及他在元夕佳节之夜所流露出的深沉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