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韵
天空灵籁发,入耳心逾静。何许微风过,月林摇客影。人生五浊世,为欢苦不永。争如羝触藩,有如瓶堕井。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佛香一院深,僧梵四山迥。身尚依迦叶,足真践箕颍。禅灯照宵梦,妄念未能屏。金篦开倦眼,慧目陟东岭。他时礼白云,应上最高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让那天空的寂静之声穿透心灵,聆听它的人内心将更加宁静。那是来自何处的一缕清风,在月光下摇曳着树影,摇动着游人的身影。在这人世间的五浊之地,我们为了欢乐而奋斗的时光总是短暂。与其像公羊一样不断撞击束缚,或者像瓶子般跌入陷阱,不如让我们在夜空中畅游,手持蜡烛共同照亮前行的道路。那院中的佛香弥漫四方,僧人的梵音回荡在山谷之间。身体依托于大树,双脚行走在山川之中。这禅灯照亮了夜晚的梦,让我们的思绪不能平静。那金色锐利的目光能刺破沉睡的双眼,让我们登上智慧的巅峰。未来某个时刻,我们将向那朵漂浮的白云致意,它正位于世间的最高峰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天空灵籁发:天上的声音,比喻秋天的风声。
2. 五浊世:佛教用语,指充满污秽的五浊世界。
3. 争如:与什么相比更好。
4. 羝触藩:源自《易经·大壮卦》的成语,指公羊用角撞围栏,比喻进退两难。
5. 瓶堕井:古印度传说,一神人从高空跌下,手中瓶子掉落井中,无法取出,比喻力所不能及的事。
6. 及兹:此时此地。
7. 僧梵:和尚诵经的声音。
8. 四山:周围的群山。
9. 迦叶:佛陀的大弟子之一,传说他曾带着释迦牟尼的真像赴鸡足山,后涅槃。
10. 箕颍:源自古时候的高士许由,他在颍水边的箕山隐居。
11. 金篦:金属制作的篦子,喻指良医。
12. 慧目:智慧之眼,这里指明悟。
13. 东岭:此处指河南登封县的嵩山。
14. 礼白云:佛教中的拜见佛祖的一种说法。
15. 最高顶:这里是形容嵩山的最高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日出游的白茅寺的诗词。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全诗节奏舒缓,意境悠远,充满了浓厚的禅宗气息。
“天空灵籁发,入耳心逾静”两句,写出了白茅寺附近天籁之音的清净之美,令人心静如水。接下来的“何许微风过,月林摇客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微风吹过树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美景仿佛能洗涤人们心中的烦恼与忧愁。
“人生五浊世,为欢苦不永”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他认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快乐总是短暂的。随后以“争如羝触藩,有如瓶堕井”两句形象地比喻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而后“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则表达出在这美好的夜晚,作者和友人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景致,享受着禅意与宁静的时光。紧接着“佛香一院深,僧梵四山迥”,描述了白茅寺的神秘氛围和四周群山的壮丽景色。
“身尚依迦叶,足真践箕颍”表示诗人已下定决心要跟随释迦牟尼的脚步,去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真谛。最后“禅灯照宵梦,妄念未能屏”到“他时礼白云,应上最高顶”,抒发了作者对禅宗境界的向往以及对未来修行的期待。整首诗从自然景观出发,逐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体现出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度思考和对禅宗精神的热忱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韵》是南宋诗人王戬在秋季游览白茅寺时创作的。这首诗受到了杜甫的启发,以其诗韵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王戬生活在南宋晚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王戬作为一位文人,对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白茅寺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纷扰的无奈。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王戬作为一位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