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都门赴山左承都宪徐健庵先生过阮亭家叔寓中见存每念戬为故人之子感赋长句
当年膝下王文度,此日风尘京雒游。长伴塞鸿归碣石,欲观海蜃到之罘。双藤倚户惊垂讯,千佛名经讵见收。只是凄凉怜葛帔,高情须向古人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的文人墨客,如今已成为了繁华都市中的一粒尘埃。他们曾伴着塞外的归雁回到故乡,也曾渴望观看到那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老树倚在破旧的门前,似乎诉说着那曾经的辉煌,而那些古老的经文却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有那曾经温暖人心的友情和关爱,仍在古人的故事里流传千古。
去完善
释义
1. 都门:指北京的城门,这里代指北京。
2. 山左:山东的别称。
3. 承都宪:承,尊奉;都宪,明代都察院长官,负责监察百官,为正二品官职。这里指徐健庵先生的官职。
4. 阮亭:指阮元,清代著名学者,曾任山左观察使等职。
5. 家叔:即王戬的家叔,此处借指王戬自己。
6. 每念戬为故人之子:意为每次想到王戬是已故朋友之子。
7. 文度:汉代著名的儒生文翁,这里借指王戬的父亲。
8. 京雒:洛阳的古称,这里指代北京。
9. 长伴塞鸿归碣石:意为伴随塞北的大雁回归碣石山。
10. 欲观海蜃到之罘:想去看海市蜃楼到达之罘岛。
11. 双藤倚户:指家门口的两棵藤蔓。
12. 垂讯:低垂的枝条。
13. 千佛名经:佛经的一种,收录了千位佛的名号。
14. 讵见收:讵,表示反问的副词;见,被动用法;收,收藏。这里指没有看到收藏千佛名经的地方。
15. 只是凄凉怜葛帔:只是为这种凄凉的情况感到怜悯。
16. 高情:高尚的情操。
17. 须向古人求:应该从古代贤人那里寻求高尚情操的表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王戬是明朝的文人,诗中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首联通过对比“当年”和“今日”两个时期的王戬形象,刻画了作者以王文度为榜样,虽然身处京都但心中仍保有乡村田园的梦想。颔联描述作者与友人相伴,如随塞鸿飞往故乡碣石,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颈联中的“双藤”暗含其独特的身份地位,表现了对世态炎凉的忧虑,而“千佛名经”则指代人生的艰辛和岁月的流逝。尾联呼应开篇,强调作者孤寂的心情和对古人文情的向往,流露出深沉的哀思之情。整首诗既展示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又体现了他洞察世事的智慧,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哲学思考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崇祯年间,时局动荡,战乱不断。王戬作为一位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屡试不第,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仍然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首《将自都门赴山左承都宪徐健庵先生过阮亭家叔寓中见存每念戬为故人之子感赋长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