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
寺钟初动来天风,枯林宿鸟归飞中。欲行不行贾胡子,得过且过寒号虫。日望长江流浩浩,夜听更鼓声逢逢。明发扁舟泊沙嘴,潇湘南去愁烟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的钟声刚刚响起,便带来了天边的风声。在干枯的树林里,栖息的鸟儿们纷纷归巢。这位名叫贾胡子的旅人,心中充满犹豫和徘徊,就像那寒号鸟一样,得过且过地生活着。他每天盼望着长江的滚滚流水,每天晚上听着更鼓的声音,度过漫漫长夜。第二天清晨,他便乘着小舟,停泊在沙嘴,看着潇湘南去的方向,心中的忧愁就像那飘散的烟雾,慢慢消散。
去完善
释义
1. 寺钟:指寺庙里的钟声。
2. 初动:刚刚响起。
3. 天风:高空的风。
4. 枯林:枯黄的树林。
5. 宿鸟:夜晚栖息在树上的鸟类。
6. 归飞:回到栖息地。
7. 贾胡子:此处指商贾旅人。
8. 欲行不行:犹豫不决的行动。
9. 得过且过:勉强过得去就行的意思。
10. 寒号虫:一种夜鸣的昆虫。
11. 日望:每天望着。
12. 长江:中国最大的河流,贯穿东西。
13. 流浩浩:水流湍急的样子。
14. 夜听:夜晚听候。
15. 更鼓:古代夜间报时的一种工具。
16. 逢逢:形容声音响亮。
17. 明发:早晨出发。
18. 扁舟:小船。
19. 沙嘴:沙洲尖端。
20. 潇湘:湖南省的主要水系之一,流经潇水和湘江。
21. 南去:向南流动。
22. 愁烟空:烟雾弥漫的江面。
去完善
赏析
《阁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戬在阁楼夜晚所见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首联通过描述寺庙钟声和风声以及枯林中的宿鸟归飞,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宁静的氛围。颔联则借用了“欲行不行”和“得过且过”两个成语,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奈。颈联则以长江的浩渺水势和更鼓的响亮声音为象征,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的坚定决心。尾联则通过对扁舟、沙嘴、潇湘等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离开烦忧之地,追求自由的愿望。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展现出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戬的《阁夜》是唐代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即唐朝天宝十四年。这一年,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战争使得全国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诗人王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触怒了权贵而被贬谪。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同时,这个时代正值唐朝的鼎盛时期,但内部矛盾重重,外敌入侵,使得国家陷入危机。在这个背景下,诗人以他的才华和敏感,捕捉到了时代的气息,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