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堤上寻春步较迟,马嘶芳草燕差池。
南楼烟雨清明日,正是佳人堕泪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河畔漫步寻找春天的脚步稍慢一些,马儿在绿草地上嘶鸣,燕子飞来飞去。在南楼的烟雨中,清明节来临,这正是美丽女子感伤流泪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为词句注释:
1. 清明:清明节,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在公历4月4日或5日。清明节祭祖扫墓,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2. 寻春:寻找春天的痕迹。春,这里指春天。
3. 堤:河岸两旁的土堤。
4. 马嘶:马的嘶鸣声。
5. 芳草:春天的草地。
6. 燕差池:燕子的飞行状态。燕,燕子;差池,形容燕子飞翔时的状态。
7. 南楼:南方的楼宇。
8. 烟雨:像烟雾一样的细雨。烟,雾气;雨,雨水。
9. 佳人:美好的女子。佳,美好;人,指女性。
10. 堕泪:落泪,流泪。堕,掉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气的景象。首句中的“堤上寻春步较迟”,通过描述作者在堤坝上寻找春天的足迹,表现出春天的气息逐渐浓郁。接着的“马嘶芳草燕差池”则是以马的嘶鸣和燕子飞翔的情景,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第二句中的“南楼烟雨清明日”则进一步加深了清明节的氛围,细雨如烟,清明时节特有的气氛呼之欲出。最后一句的“正是佳人堕泪时”则以佳人在清明节这一天为逝去亲人落泪的画面作为收尾,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是宋代诗人释斯植创作的一首咏清明诗。这首诗歌颂了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文化习俗,表达了诗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创作时间方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北宋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诗歌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这个时间段内,释斯植作为一位出家人,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曲折。他曾离家出家为僧,游历四方,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这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游历的过程中,他也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一起交流诗歌创作的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与释斯植有关的同时间段内时代相关背景知识方面,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有很高的成就。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释斯植作为这个时代的诗人,他的作品也深受这个时代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