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英雄不世出,竖子自成名。
谁谀美新笔,曾怜覆楚兵。
轻霜零病叶,急雁过寒城。
入夜愁无似,悲笳处处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英勇之人难得出现在世间,而一些平庸之辈却自己成了名。
谁赞美新的笔迹,又曾怜悯那些覆灭的楚国士兵。
轻薄的霜冻落在生病的叶片上,急切的雁群飞过寒冷的城墙。
入夜后的忧愁无以言表,悲伤的胡笳之声四处响起。
去完善
释义
1. "英雄不世出":这里表示英雄并非时时出现,即英雄难遇的意思。
2. "竖子自成名":指一些不成器的人却能凭借机会或手段成名。
3. "谁谀美新笔":美新笔是汉朝宋弘的一种毛笔,这里表示谁会去赞美这种虚有其表的毛笔。
4. "曾怜覆楚兵":这里是用楚国被秦国灭掉的典故,表示对楚国将士的怜悯。
5. "轻霜零病叶":零病叶,凋零的病叶;轻霜,薄薄的霜。这句意思是薄霜使得树叶变得枯黄,容易凋零。
6. "急雁过寒城":急雁,飞行急速的雁群;寒城,寒冷的城池。这句表示寒冷的城池上空有急行的大雁飞过。
7. "入夜愁无似":这句意思是到了夜晚忧愁的情绪愈发强烈,无以名状。
8. "悲笳处处声":悲笳,悲伤的胡笳;处处声,四处传来的声音。这句表示悲凉的胡笳之声在四下传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不寐”,实际是在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开篇诗人就提到了“英雄不世出,竖子自成名”,这是对时事的强烈讽刺,揭示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而那些平庸之辈却能在名利场上春风得意。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诗人不禁对那些阿谀奉承、只注重表面功绩的人们产生质疑和愤怒。
接着诗人以“谁谀美新笔,曾怜覆楚兵”来质问那些热衷于赞美新事物而忽视楚国军队覆灭历史教训的人们。这一问,既揭示了诗人的忧虑所在,又为读者呈现了诗人对历史深邃的思考。
在接下来的“轻霜零病叶,急雁过寒城”两句中,诗人以自然景物作为隐喻,用“轻霜”和“急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状况的关注。同时,通过对秋霜凋零病叶和南飞大雁掠过寒城的描绘,诗人似乎在暗示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生活的困境。
最后,在“入夜愁无似,悲笳处处声”这两句中,诗人用入夜时的声声胡笳演奏表达了他的忧虑之情。这里的“愁无似”,是说诗人面对国家现状感到无比愁绪,却又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排遣这种情绪。因此,这悲凉的胡笳之声便成了诗人此时心情的最好写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不寐》是明末清初诗人顾禧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明清更迭的动荡时期,顾禧作为一个明朝遗民,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新朝的不满。这首诗歌正是他这一心境的反映。
顾禧生活在明朝末年,当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度过了青年时期。明亡后,顾禧成为清朝的遗民,心情沉痛,常常以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歌创作主要表现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
在《不寐》这首诗中,顾禧描绘了夜晚难以入睡的情景,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他认为自己的处境就像是被遗弃的孤儿,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和对故国的思念。这首诗充分反映了顾禧作为明朝遗民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