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呈陈汉臣
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草。春风一吹拂,秀色相映好。金商行素秋,滋蔓已枯槁。大材终不凋,且向岩壑老。娟娟孤生竹,托根在别岛。枝干苦不长,风烟莫能扫。寒暑更代谢,霜雪正倾倒。相期抱幽独,贞坚以为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青的涧底松,繁茂的原上草。
春风轻拂过,彼此美如画。
金子虽闪耀,秋风已凋零。
但终究耐寒,岩石相伴到老。
亭亭玉立的竹,生长在孤岛。
无奈枝叶短,风吹不动它。
寒暑易交替,霜雪亦覆盖。
只愿守孤独,坚韧不变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郁郁:繁茂的样子;
2. 涧底松:指生长在溪水边松树;
3. 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4. 原上草:原野上的小草;
5. 拂:轻轻掠过;
6. 秀色:美好的景色;
7. 金商:秋风;
8. 素秋:秋天的别称;
9. 滋蔓:滋生蔓延;
10. 枯槁:枯萎;
11. 大材:栋梁之才;
12. 终:最终;
13. 不凋:不会凋零;
14. 岩壑:山谷;
15. 娟娟:姿态柔美;
16. 孤生竹:孤独的竹子;
17. 托根:寄居之地;
18. 别岛:远离大陆的岛屿;
19. 苦:难以;
20. 风烟:风声和烟雾;
21. 莫能扫:无法扫除;
22. 寒暑:寒冷和炎热;
23. 代谢:更替;
24. 霜雪:严霜和白雪;
25. 倾倒:倾泻;
26. 相期:期待;
27. 幽独:孤独;
28. 贞坚:坚定忠诚;
29. 为保:坚守。

去完善
赏析
《古意呈陈汉臣》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歌,通过描述涧底松、原上草、孤生竹等自然景象,表达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首联以涧底松和原上草为比喻,展示出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郁郁”、“离离”描绘出生机勃勃的画面,而“春风一吹拂,秀色相映好”则展现出春天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颔联用金行(指秋天)和竹子进行对比,寓意人生中有繁荣也有凋零。“素秋”暗示秋天的肃杀之气,而金行的凋落意味着生命的无奈与悲哀。诗人认为,只有在大自然的逆境中坚韧不拔,才能成就大材。
颈联则借孤生竹的形象,传达出人生虽处困境但仍需坚守的信念。“娟娟孤生竹,托根在别岛”象征孤独的人生旅程,尽管生活艰难,仍要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尾联则以“寒暑更代谢,霜雪正倾倒”来表达人生的无常和磨难,但坚信无论境遇如何,都应坚守自己的信仰。全诗既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又深刻揭示了人生哲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意呈陈汉臣》这首古诗是南宋著名文人陈亮所作。此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7年前后,正值宋朝偏安一隅、金国崛起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原沦陷,朝廷消极抵抗,使得无数文人志士忧国忧民,渴望恢复故土,重振山河。
陈亮本人亦胸怀壮志,关心国家大事。他在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却始终坚持真理,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致力于振兴国家。尽管受到排挤和迫害,他依然不改初衷,立志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古意呈陈汉臣》这首诗中,陈亮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政治的期许。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以此激励自己和友人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拼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陈亮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