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桥
桥边十丈水,折干余风霆。
桥下一泓水,泠然照吾缨。
世故暂如失,兹山得深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十米高的桥梁旁边,我看到湍急的河水激荡起伏;桥下流淌着一湾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映照着我的身影。这短暂的时光仿佛让我忘却了尘世的纷扰,在此地我得以深入大自然中前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洞桥:洞穴和桥梁的并称,此处具体所指无法确定。
2. 折干:本指折断树干。这里表示风力极大。
3. 余风霆:风霆,比喻暴风雨。"余风霆",表示风力仍有余威。
4. 桥下:桥梁下的流水。
5. 一泓水:形容一片清澈的水面。
6. 泠然:清凉的样子。
7. 照吾缨:照耀我的冠带,象征品性高洁。
8. 世故:社会中的种种事故。
9. 兹山:这座山。
去完善
赏析
《洞桥》一诗是南宋诗人范端臣所作,本诗以“桥”为主题,描述了诗人在洞桥边的所见所感。
首句“桥边十丈水,折干余风霆”,描述了桥边水流的景象。范端臣巧妙地将“折干”和“风霆”这两个词汇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流水奔腾、气势磅礴的动态画面。
第二句“桥下一泓水,泠然照吾缨”,通过对比桥上桥下之水,表现了一泓水的清澈宁静与泠泠作响的特点。同时,“照吾缨”的形象描绘出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之中,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的状态。
接下来两句“世故暂如失,兹山得深行”,表达了诗人摆脱世俗困扰,进入深山深处的心灵渴望。在这个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诗人感受到尘世纷扰暂时远离,心灵得以宁静与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洞桥》是南宋诗人范端臣的一首描绘风景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范端臣作为一名文人,对自然景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时期,范端臣的人生际遇颇有些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为正直廉洁,不愿随波逐流,最终被排挤罢官。这使得他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也让他更加珍惜自然界的宁静之美。
此外,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也与诗人的创作密切相关。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国家分裂,民生凋敝。然而,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却相对较为繁荣。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个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吟咏山水、描绘自然风光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