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龙图待制徐良能墓

标题包含
挽龙图待制徐良能墓
少日蜚声竦白袍,暮年策足上青霄。 功名略已追前辈,事业真堪托后凋。 谏草半焚烟寂寂,琐窗一梦夜寥寥。 古塘原上谁行路,只有哀笳引葬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少时名声鹊起着白衣,老年时稳健前行攀青云。 功名已经可以媲美前辈,事业足以传承后世。 进谏之策已然付诸一炬,烟消云散;琐窗前的梦想逐渐实现,夜幕降临一片寂寥。 古塘岸边有谁行走,只有悲痛的号角引领着丧葬的箫音。
去完善
释义
1. 蜚声:比喻声名远扬。 2. 白袍:此处指的是古代读书人白色的士人服装,用来象征学问渊博。 3. 策足:指迈步登上。 4. 青霄:高空,也常用来象征官场或地位的尊高。 5. 略已:稍微已经。 6. 追:赶上,超过。 7. 前辈:指在学识、成就等方面超过自己的人。 8. 托:寄托,托付。 9. 后凋:后期凋谢的花朵,这里比喻最后的希望或成就。 10. 谏草:指进谏的文章草稿。 11. 琐窗:装饰着连琐图案的窗户,此处以表达景象的繁华与宁静。 12. 夜寥寥:形容夜色寂静而漫长。 13. 古塘原上:古塘原是墓地的所在地。 14. 谁行路:谁的途径。 15. 哀笳引葬箫:悲伤的号角引领丧葬队伍。
去完善
赏析
《挽龙图待制徐良能墓》赏析: 范端臣在这首悼念诗中,通过描绘徐良能的一生成就,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首先,诗人回顾了徐良能年轻时的名声与成就,以“少日蜚声耸白袍”和“暮年策足上青霄”两句形象地描述了他年轻时的才气和晚年的功业。随后,诗人又赞颂了徐良能在事业上的成就,认为他的功绩足以超越前辈,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接着,诗人通过对徐良能生前的细节描绘,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形象。“谏草半焚烟寂寂”表现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坚持与执着,而“琐窗一梦夜寥寥”则传达了他在晚年时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这些诗句使人们对徐良能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其生平的遭遇产生了同情。 最后,诗人以“古塘原上谁行路,只有哀笳引葬箫”结尾,表达了在徐良能离世后,世人对他的怀念之情。这两句诗句将人们的思绪引入了一个悲伤的氛围,使得整首诗的悼念之情更加深沉。总之,范端臣在这首悼念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徐良能的形象,并对他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龙图待制徐良能墓》是南宋诗人范端臣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时间未详。在这首诗中,范端臣表达了对好友徐良能的悼念之情。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范端臣和徐良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范端臣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努力,但他的才华并未得到赏识,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徐良能则是范端臣的好友,他在朝廷担任龙图待制的职务。然而,他的官职并不显赫,他的才华也未得到充分展示。最终,徐良能在一次战乱中不幸牺牲,这对范端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为了纪念这位挚友,范端臣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