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磴
短策将我影,照尽山前溪。
夤缘入风磴,历览穷攀跻。
不须剪梧桐,自倚青冥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短暂的时刻映照出我的身影,映照在山上流淌的小溪旁。
沿着山路攀爬而上,沿途尽情欣赏每一处风景。
无需修剪梧桐树,它们自己就成了通往天空的阶梯。
去完善
释义
1. "短策":指短竹制的马鞭或拐杖。这里应指的是拐杖。
2. "将我影":指照亮我的影子。
3. "照尽山前溪":意思是阳光照进山前的溪流。
4. "夤缘":这里是沿着的意思。
5. "风磴":即风化的岩石形成的台阶,也可理解为险峻的山径。
6. "历览":是详细观看,逐一游览的意思。
7. "攀跻":爬山的动作。
8. "不须剪梧桐":这句是说没有必要修建亭台楼阁,因为大自然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剪梧桐",源自古代的一种礼仪,君主召唤臣子,就在亭台上设置座位,用金刀修剪梧桐树枝,作为召见的信号。所以这里的"剪梧桐"可以理解为修建亭台。
9. "青冥":原意指天空,这里用来形容山间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石磴》一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山中景色和诗人登山的过程。开篇两句“短策将我影,照尽山前溪”,通过诗人的影子投射在溪水中的倒影,巧妙地传达了时间流动之感,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即将进入山林的情景。随后,诗人踏上“风磴”,奋力攀登,一览无余的山景尽收眼底。在这里,“夤缘”一词既形象地刻画了山路蜿蜒曲折的特点,又流露出诗人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行至半山腰时,诗人不禁感叹道:“不须剪梧桐,自倚青冥梯。”这里的“青冥梯”寓意着登天的云梯,象征着高峰之上更高峰的期许。同时,诗人又以“不须剪梧桐”表明他已然忘却尘世纷扰,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之中。整首诗形象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一种清幽爽朗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磴》是南宋诗人范端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登山途中所见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想。在这首诗中,范端臣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山水的壮丽景色,同时也传达了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方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宋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内外交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然而,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范端臣仍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关于作者的人生际遇,我们知道范端臣是南宋的一位文人,他的生活经历虽然不太为人所知,但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石磴》,表达了他在登山过程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再次,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也较为频繁。在这种氛围下,范端臣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山水之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当时的自然风光,还反映了文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范端臣的《石磴》是在南宋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传达了自己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