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鞭春
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
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
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
尚有鞭牛扑,纷拏起路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句诗描述了广东地区的美丽风景和人们生活场景:湖边夜月,岭南山水,以及鸟儿、猿猴等动植物。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此地的热爱与关注。
译文:离别那湖边的月光,这是第三次来到岭南的春天。听到怪鸟的叫声如同鬼魅,痴呆的猴子站立像个人。南方的商人会沿海航行,渔民则在江边杂居。仍然可见农民驱赶耕牛,纷纷扬起的路上尘土。
去完善
释义
《岭南鞭春》注释:
1. 岭南:泛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地区。五岭分别为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
2. 鞭春:一种古老的迎春仪式,祈求丰收。鞭打泥塑的耕牛以祈求农业丰收,同时象征驱赶瘟疫和不祥。
3. 湖上: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居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湖泊。
4. 怪鸟呼如鬼:形容鸟叫声奇特,听起来如同鬼魅之声。
5. 痴猿:愚笨的猴子,这里用来形容猴子的形态与人相似。
6. 蛮商:对南方少数民族商人的称呼。
7. 海舶:用于海上运输的大型船只。
8. 渔户: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家庭。
9. 杂江滨:混杂在江边居住。
10. 鞭牛扑:指鞭打泥塑的耕牛的场面。
11. 纷拏:混乱的样子。
12. 起路尘:扬起的尘土,形容人群熙攘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岭南鞭春》是宋代诗人范端臣的一首描绘岭南风情的诗篇。诗中通过对湖上风光、岭南春色、怪鸟、痴猿、蛮商、渔户的描绘,以及鞭牛的描写,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象。
首联“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以湖上的月亮为背景,表达了诗人从北方来到岭南,已经度过了三个春天。这里的“一辞”和“三见”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岭南春天的深深感慨。
颔联“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通过描绘怪鸟和痴猿的形象,表现了岭南地区的奇特生物和自然环境。这里的“呼如鬼”和“立似人”形象地描述了怪鸟的叫声和痴猿的行为,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颈联“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通过描述蛮商和渔户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特色。这里的“通海舶”和“杂江滨”形象地描绘了蛮商的海上贸易和渔户的江边生活,体现出岭南地区的繁荣与活力。
尾联“尚有鞭牛扑,纷拏起路尘”,通过描绘鞭牛的情景,表现了岭南地区的农耕文化。这里的“鞭牛”是指古代立春时鞭打土牛的习俗,象征着春耕的开始。而“纷拏起路尘”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驱赶耕牛的繁忙景象,进一步凸显了岭南地区的农耕文化特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岭南鞭春》是南宋诗人范端臣的一首描绘农耕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战乱和动荡的社会环境,许多文人墨客都渴望安定的生活。范端臣也不例外,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在岭南地区,春耕时节是农业活动的重要时刻,农民们会用鞭子驱赶耕牛,开始新一年的耕种。范端臣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和对劳动的尊重。
此外,范端臣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当时,由于战争和社会矛盾,许多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的生活状况让范端臣深感同情。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农民艰辛劳作的同情和支持,希望国家能够关注农民的福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