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洞
孤烟灵洞远,未羡三茅山。
柏子得妙见,梅花有奇攀。
虽无金碧丽,高士昔所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单的炊烟和幽深的洞穴都在远方,我并不羡慕那些繁华的三茅山。
柏树种子得到了神奇的启示,梅花也有奇特的攀援。
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高洁的隐士曾经在这里驻足。
去完善
释义
1. 孤烟:指烟雾缭绕的独居之处或静谧之地。
2. 灵洞:传说中有神仙居住的洞穴,这里指诗人在寻找道士时的隐居地。
3. 三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此处用来自比诗人所要寻找的道家修炼之地。
4. 柏子:柏树果实,寓意长寿,也常作为药材使用。这里借指获得道家真谛。
5. 梅花:这里取其香气扑鼻之意,也寓指得道成仙的过程。
6. 金碧:形容华丽辉煌的建筑,此处用来描绘高士们曾经闭关修炼的地方。
7. 高士:指的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一般具有隐士的特点。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描绘诗人探访下洞的景象和感悟。诗人首先通过对孤烟、灵洞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下洞的遥远与宁静。随后通过对比三茅山,表达了对下洞的独特之美与欣赏之情。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柏子和梅花,这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最后诗人提到虽然没有华丽的金碧辉煌,但这里曾是高尚之士所关注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者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整首诗用词精炼,意境悠远,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洞》是南宋诗人范端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也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然而,随着金、蒙古等外族势力的崛起,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逐渐变得紧张。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范端臣是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于民间。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往往能够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在《下洞》这首诗中,范端臣通过对家乡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忧虑,希望国家能够安定团结,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