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房秋日即事 其三

标题包含
山房秋日即事 其三
稻花经雨已脱白,枫叶未霜先借绯。 入纻蚊牙千计巧,挂簷蛛腹十分肥。 田翁看水携锄去,山妇临炊抱蔓归。 唯有诗肠无一事,隔溪数尽暮鸦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稻田经过雨水滋润已经成熟饱满,枫叶尚未经霜就已红润如染。穿着麻衣的蚊子巧妙地利用千百种技巧求生,挂在屋檐下的蜘蛛肚子圆滚滚地显得非常肥胖。农民们忙着查看农田的水情拿起锄头就走,山里的妇人则准备烹饪佳肴。只有我这个诗人无所事事,隔着溪水欣赏傍晚时乌鸦飞翔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稻花":指水稻的花朵,通常在水稻结实前凋落,这里“脱白”表示稻谷成熟。 2. "枫叶":枫树的叶子,秋天变红。"未霜先借绯"意为还未到霜降时枫叶就已泛红。 3. "入纻":一种虫子的名字,会寄生在麻的纤维中,使其不能用作纺织原料。 4. "挂簷蛛":挂在家屋檐下的蜘蛛网,用以捕捉飞虫。"蛛腹十分肥"表示蜘蛛体型肥大。 5. "田翁":田野中的老者,一般指农民。 6. "山妇":住在山区的妇女,一般指农妇。 7. "看水":管理水源,防止水分流失。 8. "抱蔓":采摘植物,这里可能是指采摘食物。 9. "诗肠":诗人内心的诗意冲动。 10. "暮鸦":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山村田园的美景和宁静的生活场景,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对自然的亲近,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首联“稻花经雨已脱白,枫叶未霜先借绯”以稻田和枫树为引子,点出秋天的来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稻谷在雨中成熟,枫叶尚未被霜打却已经呈现出鲜艳的红色。颔联“入紵蚊牙千计巧,挂簷蛛腹十分肥”则转向具体的生活场景,通过描述蚊虫进入丝麻纺织品的缝隙中作巢以及蜘蛛挂在屋檐下结网捕食的场景,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忙碌与宁静并存的特质。颈联“田翁看水携锄去,山妇临炊抱蔓归”以农人的劳作和家务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勤劳、朴实、温馨的画面。尾联“唯有诗肠无一事,隔溪数尽暮鸦飞”则以诗人为自己写照,表达了自己面对这样的美景和氛围时,只有用诗篇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与宁静。整首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了田园生活宁静美好的图景,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艺术的热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房秋日即事 其三》是南宋诗人郑清之的一首描绘秋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在这段时间里,郑清之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他的人生际遇波折,曾担任多个官职,但晚年因政治斗争被贬谪。尽管如此,他在文学创作上仍保持了较高的热情,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在南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郑清之却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山房秋日即事 其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房、落叶、虫鸣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