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再和劝学韵

标题包含
再和劝学韵
仕学优于服田力,公仪之家废葵织。 诗书为府道德林,乐在藏修洎游息。 浓薰班马有余香,暗摸曹刘岂难识。 插架牙签映隙曛,近竹芸编侵晚色。 诸生竞诧边腹笥,正音如闻孔堂石。 从知车马自稽古,须信熊鱼可兼得。 四科褒进惟尚贤,钦想昌黎方读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学习比耕田更优越,公仪家不用葵菜来织布。诗书成为储存智慧的宝库,道德之树生长在其中的树林,快乐的源泉在于不断学习和适当休息。浓郁的马班文化散发着余香,默默地阅读曹植、刘桢的文章并不难理解。书架上的牙签反射着阳光,近处的竹子与书卷交相辉映,渐变的颜色渐渐沉浸到夜色中。学生们争相学习,如同孔子讲堂前的石头那样正声。自古以来就有车马之说,我们相信熊掌和鱼肉是可以兼得的。四项学科都需要有尚贤的精神,人们尊敬韩愈,他正是广泛读书的代表。
去完善
释义
1. 仕学:指学者出仕从政。 2. 服田力:语出《诗·小雅·北山》“或服田力穑”,指耕作土地并辛勤劳作。 3. 公仪之家:即公仪休,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好义而著称。 4. 废葵织:指废弃不用的葵扇编织工艺。 5. 道德林:指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 6. 藏修: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指学习的过程。 7. 洎游息:指在水中畅游并在陆地休息。 8. 班马:指《汉书》作者班固和《史记》作者司马迁。 9. 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 10. 插架牙签:形容书籍丰富。 11. 芸编:指精美的书籍。 12. 边腹笥:指博学多才的人。 13. 孔堂石:指孔子讲学的场所。 14. 车马自稽古:指研究古代文化。 15. 熊鱼:指战国时的孟子,他以熊掌与鱼并举,比喻求贤与求学二者可以兼顾。 16. 四科褒进:指选拔官员的四条标准,包括德行、才能、文采和见识。 17. 昌黎:即唐代韩愈,他曾担任昌黎刺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8. 读墨:指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文化。
去完善
赏析
《再和劝学韵》是一首描绘读书学习和学术追求的诗歌。郑清之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于学习和学术的尊重和推崇,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同时,他倡导勤奋学习,鼓励学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提高自己。 首先,诗人用“仕学优于服田力”来表达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这里的“仕学”是指做官和学习,而“服田力”则是指耕田劳作。诗人认为,相比于农耕,做学问更能让人得到提升和发展。这一观点与孔子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相吻合,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公仪之家废葵织”的场景,表现了读书学习的吸引力。“公仪之家”指的是世家大族,他们放弃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而投身于学术研究。这里,诗人赞美了学者们为了追求知识而舍弃物质享受的精神风貌。 然后,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读书的乐趣。他写道:“诗书为府道德林,乐在藏修洎游息。”这里,诗人将诗书比作府库,将道德喻为树林,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他认为,通过读书学习,人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喜悦。 此外,诗人还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文学经典的敬仰和对古代文学的研究热情。他写道:“浓薰班马有余香,暗摸曹刘岂难识。”这里,诗人将《汉书》《史记》比作珍贵的香料,将《文选》《文心雕龙》比作珍贵的文物,表明他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和理解。同时,他也表示,虽然这些作品晦涩难懂,但只要潜心钻研,就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和韵味。 最后,诗人以“四科褒进惟尚贤,钦想昌黎方读墨”作结,表达了对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关注。他认为,只有崇尚贤能之士,才能推动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他以韩愈为榜样,勉励自己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努力,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和劝学韵》是南宋著名文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正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军事威胁和内部政治腐败的困扰。 郑清之作为南宋朝廷的一员,对于国家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轻时未能勤奋学习的悔恨,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同时,他也呼吁年轻一代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郑清之的一生中,他历任尚书省、枢密院等重要职务,对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面对国家的困境,他深感无力回天,因此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伤感。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的风气日益腐化,士人追求名利,道德沦丧。郑清之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劝诫和期望,希望他们用知识和智慧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