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珪秘丞
老来楷法不如初,试向闲斋习草书。
落笔何曾见飞动,雕章早已过吹嘘。
伯英比圣功难到,怀素称狂力有余。
若谓伊余堪继踵,只应缘木可求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纪大了书法不再像以前那样优秀,试着在闲暇时在书房练习草书。
下笔时从未见过飞舞生动,诗词早已超越自我吹嘘。
张伯英的造诣难以达到,怀素的才情被称为狂放却有力。
如果说我能继承他们的脚步,那应该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去完善
释义
1. 初:一开始,最初的状态。这里指作者年轻时的书法水平。
2. 闲斋:宁静的屋子,指作者的书房。
3. 飞动:形容笔画灵动、飘逸。
4. 雕章:指精心创作的文辞。吹嘘:过度夸赞。
5. 伯英:即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比圣:将张芝比作圣人。
6. 怀素:唐朝著名书法家,以狂草著称。称狂:形容怀素的书法狂放不羁。
7. 堪继踵:能够跟上前人的脚步。缘木:沿着木头寻找水源,喻指盲目寻求。
去完善
赏析
《和孙珪秘丞》是一首描绘作者晚年书法追求的诗歌。诗中杜衍通过对草书的描绘画出了他对书法的热情与追求。“老来楷法不如初”表达了诗人自己年岁已高,书法技艺逐渐减退的无奈;然而,这并未削弱他练习草书的决心——“试向闲斋习草书”。接着诗人以细致的笔触勾勒出草书之美,用“飞动”“雕章”“吹嘘”等词描述草书流动飘逸、精细雕琢的特点。
在书法领域,人们经常拿古代书法家作为标杆。于是诗人通过对比张伯英(汉)与怀素(唐)两位著名书法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诗人认为张伯英的书法水平已经超越了圣人,故有“伯英比圣功难到”之说;而怀素的草书则被称为“狂力”,即指其草书具有奔放不拘的力量。至于诗人自己的书法成就,他认为如果与他人相比较的话,自己可能只能像缘木求鱼那样艰难寻找答案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孙珪秘丞》是北宋诗人杜衍在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对友人孙珪的答诗,表达了他们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共同兴趣的热爱。杜衍在这一年担任尚书工部员外郎,负责管理国家工程建设,他在任期间表现出色,受到朝廷的赞赏。
庆历二年正值北宋中期,此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文人墨客们相聚一堂,饮酒赋诗,抒发胸臆。杜衍在此时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与孙珪之间的友谊就是在这段时期建立的。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人生真谛。这首《和孙珪秘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与孙珪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