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图
著作之厅屏十幅,怪石沧江莽相束。
恍然坐我三峡旁,汹汹奔流欲颓屋。
不知狂澜何处回,壮哉万顷纳一杯。
自从此画出名手,海潮不复声如雷。
一时文士罗东观,波涛入笔驱河汉。
逍遥扪腹日来看,更得丹青助挥翰。
我本儒中山泽癯,烟蓑祇合老江湖。
烦将一段好东绢,画个渔舟钓雪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品展示大厅的十幅屏风上,奇特的石头和苍茫的江水紧密相连。
仿佛让我置身于三峡附近,汹涌的流水声让人震耳欲聋。
难以想象波澜如何转向,浩渺的水面似乎只能容纳一杯。
自从这幅名画问世以来,海潮声也变得不再像雷鸣般轰鸣。
文人墨客齐聚一堂,用笔墨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景象。
闲暇时饱览这些佳作,更能激发我在绘画方面的才能。
我是个热爱山水的儒生,披着烟雾的蓑衣更适合在江湖中度过余生。
请烦劳为我准备一段上好的东绢,我要画一幅渔夫垂钓雪景图。
去完善
释义
1. 词源图:这是一首描绘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古诗。
2. 王之望:南宋诗人。
3. 著作之厅屏十幅:形容厅堂的墙壁上悬挂着十幅画作。
4. 怪石沧江莽相束:形容江水与岸边怪石相互交织的景象。
5. 三峡: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6. 汹汹奔流欲颓屋:形容江水汹涌奔腾,仿佛要将房屋冲垮。
7. 不知狂澜何处回:形容江水滔滔不绝,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8. 万顷纳一杯:形容江水浩渺,却仿佛能装进一个小小的杯子中。
9. 海潮不复声如雷:形容自从这些画作出现以后,人们对海的认知不再仅仅是雷鸣般的声音。
10. 罗东观:指聚集在东部地区的文人墨客。
11. 波涛入笔驱河汉:形容以笔墨描绘出江河海洋的壮丽景象。
12. 逍遥扪腹日来看:形容每天闲暇时欣赏这些画作,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
13. 更得丹青助挥翰:形容画作给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灵感。
14. 我本儒中山泽癯:形容作者自己本是山中的隐士,过着清贫的生活。
15. 烟蓑祇合老江湖:形容作者觉得自己应该像渔民一样,在江湖中度过余生。
16. 烦将一段好东绢:请求画家用一块质地优良的东绢来作画。
17. 画个渔舟钓雪图:希望画家能够画出一幅渔舟在雪中垂钓的画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海潮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诗中的“著作之厅屏十幅”、“怪石沧江莽相束”、“恍然坐我三峡旁”等句子,形象地描绘了画作的宏伟场景,仿佛让人置身于波涛汹涌的三峡旁,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诗人通过对画作的欣赏,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赞赏,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向往大自然、渴望在山水之间逍遥生活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词源图》是南宋诗人王之望创作的一首描绘春江美景的诗词。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王之望作为南宋的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曾担任参知政事、尚书左仆射等要职,因主张抗金而受到秦桧排挤,被罢免官职。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枢密使、太尉等职,但因对时政不满而上疏求退,最终被贬谪至温州居住。
在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之望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排忧解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然而,他的理想并未实现,最终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了余生。
《词源图》这首诗词,正是王之望在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他以江水比喻人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虽然他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诸多挫折,但他的诗词却传达出一股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令人感叹不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