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刘世疏庵
藏却胸中万卷书,却来山顶结茅庐。
当时若也羁缰锁,争得高名是世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虽然心中有丰富的知识,但选择在山巅建立自己的茅屋。如果当初被世俗所束缚,怎能在世间留下美好的名声呢?
去完善
释义
1. "藏却":意指隐藏,意味着将知识深藏心中,不显露于外。
2. "却来":过来,表示从其他地方来到山顶。
3. "茅庐":即茅屋,这里指诗人的隐居之所。
4. "羁缰锁":束缚,比喻世俗的种种限制。
5. "争得":怎么能够,表示反问或否定。
6. "世疏":与世无争,不受世俗纷扰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刘世疏庵》诗中,诗人释希坦以“刘世疏”为题材,塑造了一个胸怀壮志、不畏艰难的形象。
“藏却胸中万卷书,却来山顶结茅庐。”首句描述了主人公刘世疏深藏的才学与抱负。他虽饱读诗书,却宁愿舍弃世俗的名利地位,选择在山顶搭建简陋的茅屋隐居。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刘世疏隐逸行为的赞美,凸显了他远离尘世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
“当时若也羁缰锁,争得高名是世疏。”第二句抒发了诗人对刘世疏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坚守的感慨。倘若当初被世俗所束缚,他又如何能在纷乱世界中保持高洁的品质和名声呢?这里的“争得”表现出诗人的赞许和敬佩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坚定信念对于品格形成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展现了诗人对刘世疏隐逸行为的赞美以及对其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的欣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刘世疏庵》是明朝诗人释希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中期,大约在1450年至1550年之间。在明朝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人墨客们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段内,释希坦的人生际遇丰富。他曾是一位著名的僧人,后来还俗成为一位儒士,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僧人到儒士的转变,这也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思考。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特别是宦官权力逐渐扩大,对朝政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释希坦的诗歌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综上所述,《题刘世疏庵》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明朝中期,这是一个儒家思想盛行、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诗人释希坦的人生经历丰富,从僧人到儒士的转变使他具备了独特的创作视角。同时,他还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个人命运。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首诗的创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