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李昭象书堂

标题包含
李昭象书堂
废兴生死妄安名,山水何曾改旧清。 孰谓堂空人已往,溪声还作读书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消亡和兴起、生与死都是虚妄的名相,山水的样貌从未改变过它本来的清澈。谁说那讲堂已经荒废、人迹已去,但溪水潺潺的声音依然像是当年人们在读书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希坦:北宋学者,字谦父,仁寿人,是范仲淹的朋友。 2. 李昭象:唐朝人物,官至给事中,遗爱黎民,以廉政著称。 3. 书堂:指李昭象的书斋。 4. 废兴:指书堂的兴衰变迁。 5. 生死:指出生与死亡,这里指人事的变化。 6. 安名:指事物的名称。 7. 何曾:副词,表示强调,相当于“从未”或“哪里”。 8. 旧清:指过去的美好风光。 9. 孰谓:表示疑问的句式,意思是“谁说”。 10. 溪声:指流水的声音。 11. 作:发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释希坦对于“李昭象书堂”的感慨之作。诗人在开篇就表达了“废兴生死妄安名”的观点,意味着世间万物都会经历兴盛和衰败,生死轮回,这是自然的规律,无法改变。而接下来的“山水何曾改旧清”则描绘了自然景色的永恒不变,即使人世沧桑,山水的清秀依然如故。 紧接着,诗人以“孰谓堂空人已往”进行设问,让人思考这个曾经充满人文气息的书堂如今已经荒废,曾经的读书人也已逝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书堂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因为“溪声还作读书声”,象征着知识和智慧的声音永远不会消失,就像溪水一样永不停息地流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李昭象书堂》是唐代诗人释希坦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李昭象书堂的所见所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晚期,公元8世纪至9世纪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然而,文学、艺术等领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佛教在当时非常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和僧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释希坦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从而丰富了他的阅历和创作灵感。 在《李昭象书堂》一诗中,释希坦通过对李昭象书堂的描述,表达了对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致远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