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寿院
踏破苍苔径,幽居在岭巅。
亭台清映月,松竹淡笼烟。
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禅。
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踩过长满青苔的小路,我的小屋就坐落在山巅之上。
池塘和亭台倒映着明亮的月光,松树和竹子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有远道而来的贵客刚刚入座,忽然就有高僧悟出禅机。
呼唤童仆赶快煮一壶热茶,用的是刚刚从白龟泉汲取的新水。
去完善
释义
1. 苍苔:指青苔,绿色苔藓。这里形容小路隐藏,人迹罕至。
2. 幽居:深居。这里指崇寿院地处偏僻的深山之中。
3. 岭巅:山岭之巅,山顶。
4. 亭台:指崇寿院的建筑,包含凉亭、楼阁等。
5. 清映月:意指月光洒在亭台之上,使其显得格外清晰明亮。
6. 松竹:松树和竹子,象征寺院的宁静与超凡脱俗。
7. 淡笼烟:意指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8. 佳客:指来访的高雅之士或僧人。
9. 登席:入席就座。
10. 高僧:指崇寿院的住持或高僧大德。
11. 起禅:开始坐禅修行。
12. 呼童:召唤童子。
13. 煎茗:煮茶。
14. 新汲:从新汲取,即取用新鲜的泉水。
15. 白龟泉:清泉的名字。
去完善
赏析
《崇寿院》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游历的崇寿院这一隐逸之境。诗人在开头的“踏破苍苔径,幽居在岭巅”两句中,通过描述探访崇寿院的崎岖道路和清幽的居住环境,揭示了这处景致的隐蔽和独立。接下来的“亭台清映月,松竹淡笼烟”则进一步描绘了寺院的宁静与自然景致:亭台与松竹相映成趣,月色与轻烟相互交织,凸显出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脱俗之地。
接下来,诗人在“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禅”中,引入了两位人物——到访的佳客和高僧。这两句看似简单的描绘中,暗示着诗人与高僧就佛学、人生等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最后一句“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则是以诗人品尝新鲜茶水为线索,表达了在这高山幽境中的惬意与愉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崇寿院》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释希坦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162年前后,正值宋金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宋朝内外交困,国土分裂,民生疾苦。然而,诗人在崇寿院的清幽环境中,仍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文关怀,从而创作出这首寓意深刻的诗篇。
释希坦,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靖康之变、岳飞北伐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作为一名爱国志士,他在抗击金兵、保卫家园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矛盾和权力斗争,他屡遭陷害,仕途坎坷。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下,释希坦将满腔悲愤化为诗情画意,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宋金对峙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民众生活困苦。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释希坦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关切。他在《崇寿院》中描绘了崇寿院的美景,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释希坦的诗篇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