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俩佩明月赠俞德章
佳人佩明月,笑语含春姿。
手握幽兰丛,照影沮汉湄。
少年治游子,行乐方及时。
折苕戏相赠,玉色頩自持。
归来种白璧,日沤文锦丝。
加幣俗聘君,常恐岁月迟。
终然不可谐,翕欻听所之。
愿言遗芗泽,远慰千里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女佩戴明亮的珠宝,笑声中透露出春天的气息。手捧一束幽香的兰花,在水边的倒影中显得楚楚动人。年轻人趁着时光正好,尽情地享受快乐。采摘几片绿叶作为戏谑的礼物,以此来保持他们的纯洁与美丽。回到家乡种植美玉,让它们如同美丽的锦缎般闪闪发光。用世俗的方式来追求美好的人,常常担心岁月的流逝。最终即使无法达成所愿,也要珍惜彼此的陪伴,倾听对方的心声。希望用温暖的香气来安慰远方的朋友,缓解他们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佳人佩明月": 指代美人佩戴的明珠,这里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明月"本义是明亮的月亮,这里借指明亮的珠宝首饰。
2. "笑语含春姿": 指女子言笑间充满了春天的美好气息和姿态。
3. "手握幽兰丛": 指的是女子手中拿着一丛兰花。"幽兰"意指香气淡雅的兰花。
4. "照影沮汉湄": 描述了女子在河流边照看自己的影子。"沮"指水流缓慢的样子,"汉湄"即河畔。
5. "少年治游子": 指涉年轻有为的人。
6. "行乐方及时": 意谓游乐应趁时光正好。
7. "折苕戏相赠": "折苕"原指采摘菱角,这里表示玩笑般的馈赠。"苕"指植物菱角。
8. "玉色頩自持": 描述了女子的冰清玉洁和高尚品质。"頩"指美好的容貌。
9. "归来种白璧": 指士人回乡耕读。"白璧"比喻纯洁无瑕的事物,这里引申为学问与道德修养。
10. "日沤文锦丝": "沤"意为泡在水中使之腐烂,"文锦丝"指精心织成的丝织物,此句暗示学业上的努力积累。
11. "加幣俗聘君": "加幣"指增加薪水或待遇,"俗聘"是普通职位的招聘,这里形容一般士人的境遇。
12. "常恐岁月迟": 担忧时光流逝而不及时成就事业。
13. "终然不可谐": 最终无法达到和谐美满的生活状态。
14. "翕欻听所之": 指顺应命运的安排。"翕欻"指快速变化的状态。
15. "愿言遗芗泽": 希望留下自己的美好。"芗泽"指芬芳的香气。
16. "远慰千里思": 让远方的思念得到宽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一位佳人佩戴着明月般的饰品,面带微笑,如春天般生机勃勃。她手持一束幽兰,临水自照,形态优雅。在诗人眼中,她是那样的高贵、纯洁,宛如一块未雕琢的美玉。诗中的少年则是游历四方的人,他欣赏佳人的美貌与才情,借此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诗人以明月和幽兰作为象征,表达了这位佳人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节操。
同时,诗中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然年轻人们尽情欢娱,但是佳人已不再年轻,韶华易逝。诗人担忧佳人会被世俗所困扰,希望她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不要浪费了大好年华。然而,如果命运注定不能让他们在一起,诗人也会尊重她的选择,愿意用文字记录下她的美好,慰藉自己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佳人俩佩明月赠俞德章》是宋代诗人敖陶孙所作。在诗中,敖陶孙以佳人的美好形象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和品格。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也非常活跃。
在这个时期,敖陶孙的人生际遇颇具波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即以才学闻名。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使得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尽管如此,敖陶孙仍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朝虽然军事上受到外敌侵扰,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诗歌创作,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现实的关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敖陶孙受到了熏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