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会稽用林帅侍韵

标题包含
题会稽用林帅侍韵
东越乾坤到眼边,乱云连壑草迷川。 五更城落千岩月,万顷湖开一镜天。 鼓角声残秦望晓,楼台影湿卧龙烟。 旧时太史登临处,每想风流为慨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汝鐩,字明翁,号紫霞山人,南宋词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详细,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了解到他的一些基本情况。 赵汝鐩是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东越之地仿佛就在眼前,云雾环绕着连绵的山脉和绿草覆盖的河流。 五更时分,月光洒在高山和城市间,湖面平静如镜,映照着天空。 战场上的号角声渐渐消散,秦望山即将破晓,而楼阁的影子则被卧龙的烟雾湿润。 当年太史令曾登高望远,此刻我在这里不禁怀念那些风流往事。
去完善
释义
1. 东越:古代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大致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一带。这里指代会稽(今绍兴)地区。 2. 乾坤:天地,代表整个宇宙空间。 3. 连壑:连接山谷。 4. 迷川:形容杂草丛生的河川。 5. 五更:凌晨三时至五时。 6. 千岩月:指月亮照耀在成千上万的山岩上。 7. 万顷湖:指面积广大的湖泊。 8. 一镜天:比喻湖面平静如镜,映出天空的景象。 9. 鼓角声残:指战鼓号角声逐渐消散。 10. 秦望:即秦望山,位于今天浙江省绍兴市。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眺望东海,故得名。 11. 卧龙:可能指的是附近的一处名胜古迹“卧龙桥”。 12. 太史:此处指周瑜。周瑜曾任东吴的太史令,字公瑾,因音近而被称为“卧龙”。 13. 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览山水。 14. 风流:指诗人的才情和风度。 15. 慨然:感慨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赵汝鐩游历会稽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东越乾坤到眼边”中,诗人以“东越”代指会稽,暗示此次出游的地点。而“乾坤”一词则寓意着广阔的世界,表达了诗人眼中的世界已经出现在眼前,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出游的喜悦心情。 接下来的诗句“乱云连壑草迷川”中,“乱云”、“连壑”和“草迷川”三个意象并列,形象地展现了会稽山水的壮观景色。诗人以“乱云”来比喻山峰的连绵不断,同时用“连壑”来形容山间的幽深,再配以“草迷川”的描绘,将山水相连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五更城落千岩月,万顷湖开一镜天”这两句中,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五更城落千岩月”与“万顷湖开一镜天”两个不同的景象,凸显出夜景的壮丽。其中,“五更城落千岩月”描绘的是月光映照下城市的繁华景象,而“万顷湖开一镜天”则是湖面如镜子般倒映出天空的景象,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夜景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接下来的两句诗“鼓角声残秦望晓,楼台影湿卧龙烟”中,诗人继续描绘清晨的景象。首先,他用“鼓角声残”来描绘晨钟暮鼓的声音逐渐消失,象征着夜晚即将结束;接着用“秦望晓”来形容曙光初现的时刻,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此外,诗人还通过“楼台影湿卧龙烟”这一句,展现了清晨雾气缭绕的朦胧之美。 最后两句“旧时太史登临处,每想风流为慨然”中,诗人借用了古代文人墨客登高览胜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风流人物的敬仰之情。通过“旧时太史登临处”这句,诗人唤起人们对古人游历的记忆,使诗歌充满了历史感。同时,诗人又以“每想风流为慨然”一句,表现出自己对往昔风流人物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会稽用林帅侍韵》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64年前后,此时正值南宋末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 赵汝鐩(1172-1231),字明翁,号野谷,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人、官员,曾任温州通判、知州等职。赵汝鐩才华横溢,但时运不济,在官场浮沉多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晚年辞官回乡,潜心著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赵汝鐩正身处南宋末期的动荡政局之中。当时,金兵南侵,宋室江山岌岌可危。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赵汝鐩目睹了国家的衰弱和民众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同时也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