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长
漏长知夜久,梦薄觉衣轻。
曙月侵霜白,寒星度水明。
遥空一雁过,邻屋数鸡鸣。
著论吾宁敢,徐徐待老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时间的休息让我感受到了夜晚的漫长,梦境中的一切都显得缥缈而轻盈。
曙光逐渐驱散寒气,霜露被月光照亮,显得更加洁白。寒冷的星辰映照在水中,显得格外明亮。
远处天空中飞过一只大雁,隔壁的房屋传来几声鸡鸣。
我不敢随意发表言论,只愿慢慢等待岁月的沉淀和积累。
去完善
释义
1. 漏:古代计时工具,即漏壶。这里借指时间。
2. 梦薄:梦境淡薄,形容梦境模糊或短暂。
3. 觉:醒来。
4. 曙月:曙光中的月亮。
5. 侵:这里是照在的意思。
6. 遥空:遥远的天空。
7. 著论:撰写文章或著作。
8. 老成:经验丰富的老人,这里指有学识和经验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漏长”,实际是在描述一个秋夜寂静、夜长昼短的情景。诗中的“漏长”一词十分巧妙,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时间的漫长,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寥。紧接着的“梦薄觉衣轻”,传达出诗人朦胧中感到冷意袭来,梦境逐渐消散,感受到身体的细微变化,以表达对夜的深入感知。
“曙月侵霜白,寒星度水明”,这联中的“曙月”描绘出清晨时分的月亮,微弱的月光穿透浓重的雾气,映照在地面上的霜白之上;而“寒星度水明”则是写水面倒映着夜空中的寒星,明亮闪烁,与天空中的星辰交相辉映。
“遥空一雁过,邻屋数鸡鸣”,这两句描画出一片宁静的景象:一只孤雁飞过遥远的天空,邻近的房屋传来几声鸡鸣。这些细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的敬畏和生活的热情。
最后,“著论吾宁敢,徐徐待老成”,体现了诗人谦虚谨慎的态度,尽管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但他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选择慢慢等待,等到自己真正成熟后再去做。这种谦逊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漏长》是南宋诗人陈必复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5年至1248年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政权偏安江南的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在这个时期,陈必复的人生经历也颇曲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故被贬谪至江南地区。在这段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战乱和民生疾苦,这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作品也因此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陈必复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对外投降求和,对内压迫百姓。这种政治局面使得知识分子们普遍感到失望和痛心。陈必复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在这首《漏长》中,陈必复通过对“漏长”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身处乱世、壮志难酬的无奈心情。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出陈必复作为一个文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