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南楼
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旅途中再次登上高楼,天高地阔,云彩散开八面风景如画。
大雁带着秋天的气息从岳阳飞过,波浪翻滚映出巴峡的影子向西奔流。
过去种植的柳树如今已不见踪影,我在楼上不知已经来过多少次了。
江山壮丽的景色让人心胸开阔,历史的兴衰何必再问那冷落的烟尘呢?
去完善
释义
1. 客中:指离家在外的人。
2. 倚层台:高楼。
3. 八面开:形容视野开阔。
4. 雁带岳阳:比喻大雁飞越岳阳城。
5. 浪涵巴峡:形容波浪倒映着巴峡的影子。
6. 诸营种柳: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称作“营”,这里代指军事设施。
7. 老子:作者自称,含有调侃意味。
8. 得几回:多少次登上南楼。
9. 自是:意思是这里是。
10. 不必问寒灰:寒灰,冷却的灰烬,象征历史的兴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起的一首描绘秋景与感慨历史的作品。首联“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描述了诗人在外游历时再次登上南楼的情景,天空开阔,云朵飘散,呈现出八面的景象,展现了宽广的视野和萧瑟的秋风之感。
颔联“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则描绘了大雁飞越岳阳,江水奔流至巴峡的景象。这两句不仅勾勒出秋天的景物特征,还表现了江水滔滔不绝、大雁群飞迁移的生命活力。
颈联“诸营种柳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诗人由自然景观转向历史反思,询问昔日诸营种的柳树现在何处,感慨自身登楼的经历,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化。
尾联“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作为全诗的结语,表达了诗人认为江山雄壮之处自有其历史兴衰的规律,而无须执着于探究具体的历史细节。这里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的心态,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整首诗借景抒情,把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历史感慨融为一体,颇具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登南楼》是南宋诗人郑起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距离金兵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已过去三十多年,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国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然而北方领土尚未收复,民族矛盾仍然尖锐,诗人对此深感忧虑。
在这一时期,郑起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人生际遇与时代紧密相连。他在南宋初期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触犯权臣秦桧被贬谪。在南渡之后,他寄情山水,以诗抒怀,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对故土的眷恋。
在《再登南楼》一诗中,郑起通过描绘南楼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国家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江山如此景”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以及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此外,诗人还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自己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总的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又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