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洞庭君山辞

标题包含
洞庭君山辞
山为君兮水为臣,水为臣兮象为兵。 君有定位兮兵无定形,知山知水兮知君臣之性情。 不知师不知比兮又奚知用兵之精。 余经山之外兮覩山水之杳冥,佳气葱鬰兮或天香而龙腥。 烟云变化兮或狗状而人形,风涛汹涌兮或崖立而天平。 或夕阳兮渔歌,或晓霜兮钟声。 或雪下兮雁叫,或夜半兮鼍鸣。 或仙人张乐兮霞珮之軿軿,或神丁从驾兮车骑之辚辚。 冬寒春暖兮湖草几番之青青,今来古往兮人物几代之废兴。 嗟余行役兮顾鬓影之星星,无由登山临水兮与鸥鹭盟。 北风吹袂兮又将之荆,徘徊不忍去兮聊以歌而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是我君王,溪水是我的随从,流水潺潺伴随我的征程。 我的君主地位稳固,然而士兵们却没有固定的形象,了解山川河流就了解了君主和士兵的性情。 如果不懂得师法和比例,又如何能通晓用兵之妙呢? 我在山外行走,欣赏山水风光,美丽的气息弥漫,或许还能闻到上天的香气和龙的腥味。 烟雾中的风云变化,时而像狗,时而像人;波涛汹涌的大海,时而是悬崖峭壁,时而是天地间的一片宁静。 或许是夕阳下的渔船歌声,或许是清晨霜露中的钟声回荡。 或许是雪下的雁叫声,或许是深夜的鼍鸣。 或许是神仙在演奏音乐,那彩带飘舞的仙车行进中;或许是神丁护卫着辇驾,马蹄声震荡。 春夏秋冬变换,湖边的水草绿了又绿,古往今来多少人事变迁,兴起又衰落。 感叹我走过的道路,回望那逐渐稀疏的白发,我无法无端地登山临水,与那些鸥鹭为伍。 北风吹拂过我的衣袂,我将要前往荆州,虽然依依不舍,却也只能唱首歌辞别。
去完善
释义
《洞庭君山辞》是清朝诗人郑起的作品,该诗是一首描绘洞庭君山的壮丽景色和山水情谊的佳作。下面是对这首诗中一些关键词汇的注释: 1. 洞庭君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自古为江南名胜之地。 2. 象为兵:“象”在此处意为“形象”或“象征”;“兵”指军事、战争。 3. 师: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 比:亲近、亲密的人。 5. 佳气葱郁:形容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景象。 6. 天香:自然界的香气。 7. 龙腥:龙的气味,此处形容湖水中的腥味。 8. 烟云变化:烟雾弥漫、云雾变幻的景象。 9. 夕阳:傍晚的太阳。 10. 渔歌:渔民唱的歌谣。 11. 晓霜:早晨的霜露。 12. 钟声:寺院的钟声。 13. 雪下:下雪的时候。 14. 雁叫:大雁的叫声。 15. 夜半:深夜。 16. 鼍鸣:鼍(tuó),一种鳄鱼;鼍鸣指的是鳄鱼的叫声。 17. 仙人张乐:仙人在音乐中欢乐的样子。 18. 霞珮:霞光闪烁的玉佩。 19. 軿軿:车辆行驶的声音。 20. 神丁:神仙侍卫。 21. 从驾:随从出行。 22. 车骑:车辆和马匹。 23. 辚辚:车马行进的声音。 24. 冬寒春暖:冬天的寒冷和春天的温暖。 25. 湖草几番之青青:湖边的草地四季常绿。 26. 人物几代之废兴:历史上人物的兴衰。 27. 顾鬓影之星星:看到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 28. 无由:没有办法。 29. 与鸥鹭盟:与鸥鹭为伍,意指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30. 北风吹袂:北风将衣袖吹起。 31. 荆:荆州,位于今湖北省一带。 32. 徘徊:犹豫不决、来回走动。
去完善
赏析
《洞庭君山辞》是清代诗人郑起的一首描绘洞庭湖及其周边景色的长诗。全诗共有八句,每句七言,形式整齐,语言优美。诗人通过对洞庭湖及其周边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首联“山为君兮水为臣,水为臣兮象为兵”,以山、水、象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诗人以山比喻君,以水比喻臣,以象比喻兵,寓意着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都是和谐共处的,也暗示了国家治理应该像自然一样和谐。 颔联“君有定位兮兵无定形,知山知水兮知君臣之性情”,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和国家的治理之道。君有定位,意味着国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领导者;兵无定形,意味着国家的军事力量应该灵活多变,随机应变。只有了解山水的性情,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颈联“不知师不知比兮又奚知用兵之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用兵的深深忧虑。如果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和用兵的策略,又如何能精通战争之道呢?这一联,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接下来的六联,诗人通过对洞庭湖及其周边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余经山之外兮覩山水之杳冥,佳气葱鬰兮或天香而龙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外的所见所闻,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和神秘。“烟云变化兮或狗状而人形,风涛汹涌兮或崖立而天平”,描绘了洞庭湖上风云变幻的景象,既有宁静的美景,也有汹涌的波涛,体现了大自然的多变性。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周边的景象,如“或夕阳兮渔歌,或晓霜兮钟声。或雪下兮雁叫,或夜半兮鼍鸣”,展现了洞庭湖四季变换的美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诗人还描绘了洞庭湖的神秘景象,如“或仙人张乐兮霞珮之軿軿,或神丁从驾兮车骑之辚辚”,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尾联“冬寒春暖兮湖草几番之青青,今来古往兮人物几代之废兴。嗟余行役兮顾鬓影之星星,无由登山临水兮与鸥鹭盟。北风吹袂兮又将之荆,徘徊不忍去兮聊以歌而行”,诗人感慨岁月流转,人事沧桑,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自然的留恋。虽然无法长久留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之间,但诗人仍愿意以歌为伴,继续前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洞庭君山辞》是郑起在唐德宗时期(公元780-805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向往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仍然使得社会充满了变数。作为一位热爱山水、关注民生的文人墨客,郑起在游历洞庭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民的勤劳智慧,于是写下了这首辞赋。 在创作此诗时,郑起正处于他的中年时期,人生阅历丰富,对社会现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曾在朝为官,后因故离职,过上了隐逸的生活。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更加珍视自然美景和心灵的宁静,这也正是他在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