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静
素来嫌僻静,今渐与相安。
师友凋零尽,年时出处难。
春风双屐暖,夜雨一灯寒。
洙泗曾颜辈,何曾作好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太过宁静的地方,但如今,我逐渐习惯了这种宁静。
我的朋友们一个个都离开了,想要知道他们的近况都变得很困难。
春天的微风让我感受到暖意,夜晚的雨则让我感到阵阵凉意。
孔子和颜回那样的学者,又何曾想过要做一个好官呢?
去完善
释义
1. 素来:从来,一向。
2. 嫌:讨厌,不喜欢。
3. 僻静:偏僻宁静的地方。
4. 今渐:现在逐渐。
5. 相安:互相适应,相处和睦。
6. 师友:老师和友人。
7. 凋零:指人或事物由兴盛开始衰落。
8. 尽:完毕,没有了。
9. 年时:往年,过去的某段时间。
10. 出处:出仕和退隐。
11. 双屐:木底鞋,这里指穿木屐在春天行走。
12. 夜雨:夜晚的雨水。
13. 一灯:一盏灯。
14. 洙泗:洙水和泗水,分别是孔子和颜回出生地的河流,这里代指孔子。
15. 曾颜辈:指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
16. 何曾:表示否定,意为“从未”。
17. 好官:清官,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
去完善
赏析
《喜静》是南宋诗人郑起的一首表达自己对安静的喜爱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的诗。诗中,诗人通过对以往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他在安静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首先,诗人以“素来嫌僻静”开篇,表明了自己曾经不喜欢宁静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并以“今渐与相安”来表达自己心境的变化。这句诗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妥协和适应,反映出他对安静的接受和欣赏。
接下来,诗人通过“师友凋零尽,年时出处难”描绘了自己经历的人事变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昔日朋友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情感在“春风双屐暖,夜雨一灯寒”中得到进一步体现,诗句以冷暖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岁月的更迭和生活的不易。
最后,诗人以“洙泗曾颜辈,何曾作好官”结尾,表达了对古代贤者的敬仰之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他人在官场上的期望,即希望自己和他人都能像古代贤者那样,不为名利所动,做一个正直的好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静》是南宋诗人郑起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年-1189年),这一时期,郑起曾任过州郡属官,但一直未能跻身权贵之列。他一生清贫,热爱山水田园生活,这使得他在创作中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象和民间风情。
在《喜静》这首诗中,郑起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事的厌倦。这一时期的郑起,由于长期受到现实的压迫,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然而,他也深知自己的命运无法改变,因此,他将这种情感寄托在山水田园之中,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宋孝宗时期的社会背景也是诗人创作《喜静》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自然、关注民生,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因此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味。郑起的《喜静》正是受到了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