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饮马长城窟

标题包含
饮马长城窟
饮马长城窟,下见征人骨。 长城窟虽深,见骨不见心。 谁知征人心,怨杀秦至今。 北边风打山,草地荒漫漫。 五月方见青,七月霜便寒。 古来无井饮,赍带粮尽干。 自从征人掘此窟,戍马饮之如飞翰。 朝呷一口水,暮破千重关。 秦皇极是无道理,长城万里谁能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长城的坑洞处饮水时,发现了征战者的遗骨。 尽管长城的洞穴深邃,但只能看到遗骨却看不到他们的内心。 又有谁知道征战者们的心意呢?他们对秦国的怨恨一直延续到今天。 北方的风吹打着山脉,草原一片荒凉。 五月时草色才刚刚转青,而七月的寒霜就降临了。 自古以来这里就没有水井可以饮用,携带的粮食都已经吃光了。 自从征战者们挖掘了这个洞穴,战马在这里饮水如同疾驰的马匹一般。 早上喝了一口水,傍晚就能攻破重重关卡。 秦始皇真是无情无理啊,长城虽然绵延万里,却无法与人们的痛苦相比。
去完善
释义
1. 饮马:给马匹饮水。 2. 长城窟:指长城下的泉眼或水井。 3. 征人:出征的士兵。 4. 秦:这里指秦国,即后来的秦朝。 5. 怨杀:极度怨恨。 6. 北边:北方边境。 7. 草地:指塞外的草原。 8. 漫漫:广大的样子。 9. 五月方见青:指春天刚来到的时候。 10. 七月霜便寒:指秋天刚开始的时候。 11. 赍带:携带。 12. 粮尽干:粮食吃光后,做饭用的水也干了。 13. 戍马:防守边疆的马。 14. 如飞翰:形容速度快。 15. 朝呷一口水:早晨喝了一口水。 16. 暮破千重关:傍晚就攻克了重重关卡。 17. 极是无道理:极其无理。
去完善
赏析
郑起的这首《饮马长城窟》,生动地描绘了戍边征人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对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深深怨恨。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寓意,传达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社会思考。 诗的开篇“饮马长城窟,下见征人骨”,便把读者带到了长城脚下的战场。在挖掘饮马洞穴时,戍边战士发现了累累白骨,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接下来的“长城窟虽深,见骨不见心”,通过对“长城窟”的深度描写,表达了人们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战死沙场的士兵的哀怜之情。 诗人进一步指出,这些战死的士兵之所以含恨而死,都是因为秦朝的暴政——“谁知征人心,怨杀秦至今”。这里的“怨杀秦至今”,既是对秦始皇的谴责,也是对历史的反思。诗人认为,正是秦始皇的无道统治,导致了无数士兵的死亡和家庭的破碎,而这些怨恨一直延续到今天。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边疆的自然环境,“北边风打山,草地荒漫漫。五月方见青,七月霜便寒。”这既是戍边士兵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戍边士兵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进攻,还要忍受饥渴和寒冷。 “古来无井饮,赍带粮尽干。自从征人掘此窟,戍马饮之如飞翰。朝呷一口水,暮破千重关。”这两句,通过对饮水问题的描述,展示了戍边士兵的勇敢和智慧。在没有水井的情况下,他们依靠自己挖掘的洞穴解决了饮水问题,从而保证了战斗力的持续。 最后,诗人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达了对秦始皇的讽刺和批判。“秦皇极是无道理,长城万里谁能比。”诗人认为,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尽管长城的长度无法估量,但它并不能阻止战乱的爆发,反而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总的来说,郑起的这首《饮马长城窟》,以生动的描绘、鲜明的对比和深沉的反思,展现了戍边士兵的生活状况和心态变化,以及对秦始皇暴政的强烈谴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饮马长城窟》是东汉末年著名文人郑起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东汉中期,约公元15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 郑起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过人的才学,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他的一生却并未因此而得到平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才能并没有为他带来显赫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反而让他饱受贫困的困扰。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饮马长城窟》的创作动机或许是出于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的“长城”象征着国家的防线,而“饮马”则暗示着战争的临近。郑起通过描绘长城下的战马饮水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深深担忧。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