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好
归去岂不好,平田带浅林。
春猿鸣雪涧,晴日上云岑。
世久无鸣犊,时当学展禽。
吾生今老矣,梁父岂能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归自然多美好,一片平原环绕着浅浅的树林。
春天的猿猴在雪后的山涧中啼叫,阳光明媚的日子则登上云雾缭绕的山顶。
世界已经很久没有像吕望那样的贤士了,现在正是学习颜渊的时候。
可惜我现在已经老去,又怎能像诸葛亮那样发梁父吟呢?
去完善
释义
归去好:指回到田园生活很好。
平田:平坦的田地。
浅林:稀疏的树林。
春猿:春天的猿猴。
雪涧:有积雪的山涧。
晴日:晴朗的天气。
云岑:云雾缭绕的山峰。
鸣犊:指孔子的弟子子路。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子路随孔子游齐,齐人送给他一辆牛车,他推辞不受,说:“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牛车的价值相当于一个农夫一年的收入,子路认为齐国百姓并不富有,自己不应接受这份重礼。因此,后世把“鸣犊”作为廉洁奉公的象征。
展禽:即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节操高尚著称。
梁父吟:《梁父吟》是一种古代曲调名。相传为诸葛亮所作,用于歌颂古代烈士功德。在这里,作者用“梁父吟”表示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表达诗人隐居志向的诗。诗人以“归去好”开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接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田园风光:春天的田野、浅林、雪涧、云岑等,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暗示了世俗的纷扰与田园的宁静,表达了渴望远离尘世纷扰的愿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鸣犊”和“展禽”两个典故,分别寓意忠诚正直的品质和对故乡的热爱。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即做一个正直的人,回归故土,过上宁静的生活。最后,诗人以“梁父吟”作为结尾,暗示自己已年迈,无法实现这样的理想,从而突显了这首诗的主题——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归去好》是明朝诗人郑起的作品。郑起生活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这是一个政局动荡、民生疾苦的时期。由于宦官权臣当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然而,文人墨客们仍然坚守着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郑起在这个时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曾多次应试不第,一生都未出仕。这使得他对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社会的弊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决定放弃科举之路,回到家乡,投身于教育和文学创作。他的诗歌创作以描绘农村生活为主,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
《归去好》这首诗表达了郑起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他认为,与其在官场中挣扎,不如选择归隐,过上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心境,也反映了当时许多文人的共同心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都对现实深感失望,纷纷选择了避世隐居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