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樵歌三首 其一

标题包含
樵歌三首 其一
上山斸山山丁登,下山嵌山山棱层。 秋残日暮归来晚,茅檐洗脚月又明,明朝早入芙蓉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山砍柴山间飘零,下山嵌缝山势层叠。 夕阳西下晚归之时,茅屋前洗脚月亮高悬,明天清晨即入芙蓉仙境。
去完善
释义
1. "上山斸山山丁登":这里的"劚"是古字,意为砍伐,"山丁登"是山名。这句诗意思是登山砍柴。 2. "下山嵌山山棱层":这里的"嵌"字,在这里指的是开垦土地,"棱层"形容山的形状。这句诗意思是在山下开垦土地,劈山凿石。 3. "秋残日暮归来晚":这句诗描述的是秋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傍晚时分作者回家的场景。 4. "茅檐洗脚月又明":这句诗描写了在简陋的茅屋前洗脚,月亮明亮。 5. "明朝早入芙蓉城":"芙蓉城"是指成都,这句诗表达了明天早晨作者将启程去成都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山中砍柴的情景与归家的美好画面。诗人以“上山劚山山丁登”一句展示了砍柴的辛苦,凸显了山间生活的艰辛;接下来的“下山嵌山山棱层”则表现了诗人沿途所见风景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敬畏。 “秋残日暮归来晚”一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砍柴人背着柴火走在回家路上的情景,通过“归来晚”一词传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理解与同情。 而后面的“茅檐洗脚月又明,明朝早入芙蓉城”二句则是诗人对月光、清晨的美好设想,这些美好的景象,正是对生活积极态度的象征,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砍柴的场景描绘以及对劳动者生活的观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与高雅的艺术品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樵歌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郑起所创作的诗歌。创作时间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个时期正值安史之乱(755-763年)的中期。在这场战乱中,唐朝的国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郑起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本是官僚家庭出身,但因安史之乱被迫离开家乡,过上了流亡生活。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这使他深感痛心。因此,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中,以表达对战争的愤慨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那个时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许多知识分子和士人失去了原来的官职和生活保障,纷纷走上了流浪道路。他们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抒发对时代的感慨。郑起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与友人一起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和现实意义的诗篇,以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