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霜下月色白,沙飞月色黄。
征人此暴露,未有不辛伤。
满野髑髅骨,依山鱼雁行。
祁连与瀚海,惨淡更苍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洒在秋霜下显得格外洁白,月光下的沙尘飞舞看起来微微泛黄。
出征的士兵们暴露在风沙中,没有不受尽艰辛的。
战场上遍野都是白骨,尸体堆积如山,像大雁一样排列着。
这里是大漠和祁连山交界处,景物显得荒凉而凄惨。
去完善
释义
《关山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起所作,描绘了边塞戍楼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1. "霜下月色白":霜下的月光显得格外明亮,这里的"霜"是指寒冷的冰雪。
2. "沙飞月色黄":沙漠上的风吹起,月光照在沙尘上呈现出黄色。这里的"黄"是指沙尘的颜色。
3. "征人此暴露":戍楼中的士兵饱受风霜的侵袭。这里的"征人"是指戍边的士兵,"暴露"是指暴露在风雪之中。
4. "未有不辛伤":没有人不会感受到这种艰苦环境带来的痛苦。这里的"辛伤"是指辛苦和伤痛。
5. "满野髑髅骨":田野中遍布着士兵的尸骨。这里的"髑髅骨"是指头骨,形容战场的惨烈景象。
6. "依山鱼雁行":沿着山势排列的戍楼如同鱼雁迁徙的队伍。这里的"鱼雁行"是指鱼群和大雁迁徙时的队形,用来形容戍楼的分布。
7. "祁连与瀚海":祁连山和瀚海沙漠。这里是边疆地区的主要地貌特征。
8. "惨淡更苍茫":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更加沉重和迷茫。这里的"惨淡"和"苍茫"都是形容心境的词语。
去完善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生活的诗篇。诗人通过对月色、风沙、征人等自然景象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边疆战场的艰辛生活和战士们的英勇精神。
“霜下月色白,沙飞月色黄”,诗人以霜下的月色和白沙上的月色作对比,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寒冷环境。这里的月色不仅是自然景观,还寓含着诗人对战争环境和战士生活的忧虑之情。
“征人此暴露,未有不辛伤”,表达了战士们在这里受到严酷环境的折磨,难以避免受伤的痛苦。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战士们遭遇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
“满野髑髅骨,依山鱼雁行”,描绘了战场上堆积如山的战死者的白骨和哀鸿遍野的景象,使人们强烈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两句既有对死去将士的哀悼,也暗含了对战争的无情谴责。
“祁连与瀚海,惨淡更苍茫”,最后的两句,是诗人在景色的苍茫中揭示出生命的渺小和战争的惨烈,强调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职责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戍楼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环境的关注和战争本身的反思,以及对于士卒们坚韧意志的赞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郑起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是唐朝的一个繁荣时期,但也是逐渐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边疆的国防问题也日益突出。
郑起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学习诗歌和书法,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最终在地方担任了一个小官。这使得他对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的边疆问题日益严重。此时,唐朝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北方的回纥、吐蕃等民族。为了防御这些民族,唐朝在边疆设立了大量的边防军,但由于官僚腐败和将领无能,边防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郑起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此问题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