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虎丘
到晚归不去,因而此宿休。
云深千古寺,月冷一天秋。
崖裂池如束,天虚塔欲浮。
最宜初日上,高处看烟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到了夜晚还不肯离去,因此在这里过夜休息。
深山里的古寺隐藏在云雾中,月光让秋天的氛围显得更加清冷。
山崖裂开形成了水池,仿佛是被束缚在其中,天空广阔无垠,宝塔仿佛要飘浮起来。
最适合在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站在高处欣赏烟雾慢慢消散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宿虎丘》:是郑起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夜晚在虎丘山古寺借宿的场景。
1. 宿(sù):住宿,过夜。
2. 虎丘(hǔqiū):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著名历史文化名山,拥有诸多古迹和美丽风光。
3. 到晚:指时间到了晚上。
4. 因:因为,由于。
5. 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6. 此:这里,此处。
7. 宿休:留宿,过夜休息。
8. 云深:形容云雾弥漫,云层深厚的景象。
9. 千古寺:此处指虎丘山的千年古刹。
10. 月冷:形容月光清冷,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11. 一天秋:整个秋天的景色。
12. 崖(yá):陡峭的山坡。
13. 裂(liè):分裂,破碎。
14. 池(chí):水池,池塘。
15. 如束:如同被束缚住一样。此处形容虎丘山的悬崖峭壁将水池紧紧围住。
16. 天虚:形容天空高远无边的景象。
17. 塔(tǎ):佛教建筑,多用于收藏经书或存放佛骨。
18. 欲浮:似乎要漂浮起来。此处形容虎丘山的宝塔高耸入云,宛如悬浮在空中一般。
19. 最宜:最合适,最好。
20. 初日:早晨的太阳。
21. 高处:海拔较高的地方。
22. 看(kàn):观看,欣赏。
23. 烟(yān):指云雾。
24. 收(shōu):收敛,消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宿虎丘》,描绘了作者在虎丘山夜宿的所见所思。开篇两句“到晚归不去,因而此宿休”,表达了作者游历虎丘山的决心和对当地风光的热爱。接下来的“云深千古寺,月冷一天秋”,通过云层深处的古刹和寒凉的秋月,展现了虎丘山的壮观景象和高雅气质。接着诗人以“崖裂池如束,天虚塔欲浮”描绘了虎丘山的特色景观:悬崖峭壁、水池幽静以及高耸入云的佛塔。最后两句“最宜初日上,高处看烟收”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高远意境的愿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与深沉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虎丘》是明朝诗人郑起的一首描绘夜宿虎丘山景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是郑起晚年时期的作品。
郑起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曾任福建布政司左参议等职,后因触怒权贵而被革职。在人生的后半生,郑起远离政治纷争,投身于诗歌创作和教育事业,成为一代诗人和教育家。他在世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后世被誉为“江南才子”。
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郑起已年近八旬。这一时期的明朝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北方后金的威胁和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郑起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清静的田园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虎丘山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