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歌三首 其三
山坳筑著牧牛儿,白石凿凿蒙茸披。
缪公无人宁戚死,独吹觱栗谁得知,不如采樵同路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山坳:山间平地,两山间的低凹处。
2. 牧牛儿:放牛的孩童。
3. 白石:白色的石头。
4. 凿凿:刻画清楚,轮廓分明。
5. 蒙茸披:形容草或树枝杂乱地垂下。
6. 缪公:指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曾广纳贤才,使秦国富强。
7. 宁戚:春秋时卫国人,以家贫而为商旅挽车至齐,宿郭门,见桓公田,因击牛角而商歌,桓公闻而举为大田(农官)。
8. 觱栗: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樵歌三首 其三》是明代诗人郑起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山间放牧的宁静景象,通过对比和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渴望。
首句“山坳筑著牧牛儿”,描述了在山间的低处,牧童正在放牧耕牛的情景。这个画面充满了田园气息,让人感受到宁静与祥和。接下来两句“白石凿凿蒙茸披”和“缪公无人宁戚死”,则分别通过对白石头和古代贤人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山野的美景和作者的孤独感。这两句诗句采用拟人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随后两句“独吹觱栗谁得知,不如采樵同路归”,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以及对知音的渴望。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宁戚曾以歌唱的方式向齐桓公表达治国之道,但最终未能得到赏识。诗人以此比喻自己的才学无人理解,内心充满了无奈。最后一句“不如采樵同路归”,则是诗人对山野生活的向往,他宁愿与樵夫一起采集柴火,也不愿在繁华世界寻求名利。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野美景和古代贤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渴望。诗句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郑起作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樵歌三首 其三》是宋朝诗人郑起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世纪,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墨客大量涌现,诗歌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
郑起作为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生活中,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对民间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关心民生疾苦,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在那个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也越来越深入。郑起的这首《樵歌三首 其三》正是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